上海21世纪人才网,21世纪人才网的官网是哪个?( 七 )


许知远在《十三邀》中也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赫拉利笔下故事的怀疑 。当许知远问起“如何跨界组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时,赫拉利坦言,他所能做的就是信任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希望其他人没有犯致命的错误 。他引证的范围太过广博,人类学、考古、生物学、认知科学,基因工程,物流学,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有些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富有争议的假设之上 。
比如,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尼安德特人是因为语言优势,语言开启了人类虚构故事的能力,在此之上,智人的组织能力出现了飞跃 。但这个论据并不算稳固——有科学家认为尼安德特人很可能也会说话,理由是:FOXP2基因(即叉头框P2基因)与人类的语言能力高度相关,而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 FOXP2也完全相同 。2014年,尼安德特人的舌骨还原的电脑模型也表明,尼安德特人可能具有语言能力 。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尼安德特人具有语言功能的猜想一直盛行 。
虽然这不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只是科学争论,但是一旦证明尼安德特人具有语言能力,赫拉利的论证的起点就会发生动摇 。
北大历史学家高毅在《人类简史》的序中,在热情的赞叹其想象力之余,也觉得他的旁征博引“是让人生疑的” 。
在他大胆而天才的引用中,一个学科体系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完全被省略了 。赫拉利说,这是鸟瞰历史的必然,必须简化和做出选择 。选择又涉及主观判断,而非简单的基于证据和事实,但是很难相信,赫拉利具有足够知识背景能够让他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 。一旦知识的边界消失,必然只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无远弗届 。缺乏知识储备的读者即使心有疑虑,但也难以反驳,阅读中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极大保留的挫败感 。
所以《经济学人》非常尖酸刻薄地评论:
“一部肤浅、华而不实的作品……赫拉利倾向于用科学来标榜自己,用了一些例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词汇,但他没有严肃地对这些话题进行展开 。相反,他像是在做一场 TED 演讲般,一笔带过 。他的论断相当模糊,正如飞转的轮胎钢圈一样,永远看不清真实的辐条在哪,给人留下的只有幻象 。”
2
他的人类故事更像是历史哲学,虽然哲学无法证伪,但例子可以 。
例如,他热衷列举 IBM使用 Watson 诊断癌症的案例 。IBM宣称 AI 将取代医生,但现实是,Watson更像是这家公司在10年前宣称的智慧地球,更像是个激进的营销概念,而不是现实的技术方案 。
我们暂时回顾一下这款AI医生的历史 。2012年,IBM 与MD 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签约,利用 Watson的 AI 技术提高对病人的诊断 。根据IBM的官宣,Watson 系统正在不断升级和迭代,已经和全球200多家医院达成合作,治疗超过8万多癌症病人 。但2017年以来,Watson 的负面新闻不断:多家合作机构就已经终止和 IBM 的合作;内部文件也证明,诊断正确率并不乐观,项目内部也出现了大规模裁员 。现在 AI 在医疗方面已经放弃人机对战模式,而是转向人机合作 。
在谈及歧视的问题时,我发现,赫拉利对于 AI 的技术认知可能也存在瑕疵 。
以法庭审判为例,他确实承认 AI 存在歧视问题 。但是它比人可靠,法官都是有潜意识的,但 AI 没有潜意识 。人们一旦认识到为何发生歧视,就可以修正它,它毕竟只是算法 。但问题主要是在于,人们无法理解大数据和 AI 的算法,以及它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AI 算法的歧视性可能不是因为人类无法理解处理海量的数据,而是算法和伦理的矛盾,即本质上过去无法代表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