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不取许昌,他为什么不重返故都洛阳

其三:许昌未必能轻易攻下即使能分兵到许昌,之后一旦许昌被曹丕和荀彧等人守住,那么等到袁绍的就是两路夹击,真的就成为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处境了,可能袁绍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兵力损失,直接被一举击溃 。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分兵攻打许昌并非上上策分兵攻打许昌,按古人的说法,攻坚战的话,5倍兵力才算及格 。
袁绍就是这么悲剧?
历史从来都有两本,一本在史官笔下成书,一本写在大众红口白牙里,而后者又往往比前者流传更广,影响力更大,一如我们今日谈三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小说《三国演义》,想到的是民间流传的各种传奇故事,而甚少有人想到陈寿的正史《三国志》,在这种情况下,在那段历史里,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周瑜等等人的名字熠熠生辉,与此同时,还有些人却黯然失色,例如袁绍,在后世评说里,他的名字始终都与曹操相连,因为世人对他记忆最深的是那一年官渡之战,彼时的他已经手握重兵,名震天下,却败给了与他实力悬殊过大的曹孟德 。
【袁绍为什么不取许昌,他为什么不重返故都洛阳】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再后来经过了一系列政治角逐,作为东汉末年,实力最为雄厚的人物,袁绍最后似乎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退出了历史 。读到此处,定有人不解,袁绍的结局是历史上白纸黑墨下了定论的,怎么能用“似乎”一词来说他的失败呢?因为,就个人结局而言,袁绍没有完成心中目标,他是失败了,但是就整个历史来说,袁绍他是赢家,为何?且往下读 。
如果洗去演义给袁绍涂上的粉墨,还原真实历史上的他,袁绍是当之无愧的高富帅——出身世家,身世显赫,而且他本人还是长子长孙,整个家族的荣耀与名誉集一身,作为天之骄子的他,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深得人心,在《三国志》里,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这一点,甚至在他死后,更有记载:“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除了这些,袁绍还是个美男子,不是那种文文弱弱的白净书生,而是鲜衣怒马,英姿飒爽的少年郎,是无数少女闺中梦里人 。
翻开袁绍的一生简历,自黄巾之乱开始,到官渡之战结束,期间十五年,天下无人能与之争锋,无论是何进,董卓,还是曹操,都没有能力和资格与之相提并论,而那时候的袁绍心中想的是什么呢?他想要结束自己眼前的已经有四百年寿命的大汉王朝,然后取而代之,开启一个新王朝,揭开一个士族新时代 。如果没有官渡之战,袁绍的计划是能顺利开展的,首先,袁绍有军事实力,以及军事能力,一生二十余战,唯有官渡一败,这一败让曹操抢得先机,为其一统北方奠下基础;然后,袁绍有魄力,有远见,关于这一点,有一件事最能体现,那就是袁绍曾杀尽两千宦官,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这一举动,首先彰显其快刀斩乱麻的魄力,因为在当时,宦官集团并不是一个想动就能动,想杀就能杀的集团,他们在整个东汉已经有了盘根错节的势力,如果慢慢与之斗争,结果肯定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在宦官集团的背后,往往有皇权支持,可袁绍一刀切的政策,却解决了难题:在接下来将近五百年的历史里,宦官集团再没有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次,为何说袁绍此举是有远见的呢?从后来大唐大明的历史中,多少声名赫赫之人毁于宦官之手,就可见袁绍用心之深远了 。
除了铲除宦官集团,袁绍还费尽心机想要铲除外戚势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再坚持力诱董卓进京,他想借机让天下局势分崩离析,诸侯蠢蠢欲动,然后自己举兵扫荡,一步步实现心中所想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袁绍的计划没有顺利进行,一切从官渡之战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结局也不必多说,但是,我们还是得说,即使如此,袁绍还是得偿所愿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