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何描写恋母情节,唯美的恋母情结故事两则

有哪些描写俄狄浦斯情节的经典文学作品?

作家如何描写恋母情节,唯美的恋母情结故事两则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惧父情结"或"仇父情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无意识心理现象 。一般3-6岁的儿童会对父母中的异性产生较深的肉体向往,而对父母中同性产生敌意的竞争意识 。世界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卡夫卡的小说《审判》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一样,都蕴涵着共同的"俄狄浦斯情结"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一词出自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它是一个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 。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 。
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 。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 。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 。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狄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忒拜王国 。
1900年,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这一概念:俄狄浦斯是人类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恋母"者,由于未能将"恋母"欲望进行升华与潜抑最终导致"弑父娶母"的悲剧,这正是《俄狄浦斯王》得以流传百代的根本原因——在俄狄浦斯身上,我们实现了童年时就已根深蒂固的隐秘欲望 。
弗洛伊德在论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指出,达·芬奇从小失去母爱,他的恋母之情得不到满足,因而他一生的创作源于不自觉的俄狄浦斯情结 。《蒙娜丽莎》之所以具有神秘的微笑,就是潜存在画家心底的对母亲依恋之情的体现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母亲改嫁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让哈姆雷特接受,弗洛伊德从其心理分析的角度断定,莎士比亚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亲报仇时再三延宕,迟迟难以采取行动,错失一次次的良机,也是出于恋母情结 。
《儿子与情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标本 。小说描写矿工毛瑞尔的妻子葛楚由于对丈夫绝望而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她期望两个儿子按照她的设计成为有出息的人 。她这种强烈的母爱激励了儿子,也束缚了儿子 。长子威廉努力求学,进入白领阶层,却为前程耗尽心力而累死 。次子保罗则因为母亲独占了他的感情,而丧失了爱的自由 。
葛楚竭力争取儿子的爱来填补从丈夫那里失去的爱,这种病态的母子爱不但排斥了父子之爱,而且还排斥了保罗和同龄女性的交往,在母爱的重压下他不得不先后同两个女友分手 。作者劳伦斯在一封书信中说:葛楚在儿子们成人后,就视他们为情人,先是长子,后为次子 。母亲牢牢地控制着他们,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强的力量,以至使儿子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