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姚高速为什么停工了,彝乡工地热起来( 二 )


简单来说,“姓”主要是用来明确血缘关系的,而“氏”则是用来明确族群的 。一个人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不同的族群,数代之后相见,因其“姓”相同便可知道是出自同一血脉,而“氏”不同则只代表了生活的族群不同 。在上古时期,“姓”可以继承延续,而“氏”则不一定 。以黄帝为例,其姓公孙(后改为姬)而氏轩辕,但他的儿子少昊虽然继承了姬姓,但氏却是青阳氏和金天氏 。
“姓”和“氏”最为重要的作用,便是为了方便不同部落氏族之间的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原因在于,同姓不同氏表示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部族,却出自同一血脉,自然不可通婚;而同氏不同姓则表示两人虽然生活在同一部族,但却来自于不同血脉,因而可以通婚 。同时,“姓”和“氏”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那便是明辨出身高低贵贱,在贵族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或诸侯王、士大夫才即有姓也有氏,而普通的部落子民或国人则只有姓而无氏,至于奴隶等贱民便无姓无氏只有名了 。
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礼乐崩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世卿世禄制和奴隶制逐渐被废除,原本的姓氏制度也开始遭到破坏,普通百姓也开始拥有了姓,且“姓”和“氏”的界限逐渐模糊,并最终自汉朝以后完成姓氏统一 。这导致姓氏迎来大爆发,同时上古姓氏也自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氏代姓现象极为普遍,上古大姓开始没落春秋战国以来,在姓氏迎来大爆发的同时,之所以上古姓氏也开始逐渐没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氏代姓”现象极为普遍 。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男子称氏”制度的影响 。《通志·氏族略》有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也就是说在夏商周以前,男子是普遍称氏而不称姓的 。而随着奴隶制和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才能逐渐取代出身,血脉影响力无疑开始逐渐减淡 。由于自古孩子随父姓,而父亲又是称氏不称姓的,因此姓氏的逐渐统一,以氏代姓便开始变得不可逆转,这些上古姓氏自然也就难以保留了 。
2、国家观念取代血脉关系 。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天子大封诸侯,其中姬姓诸侯便多达53个,统一的姬姓虽然代表了这些诸侯国同源,但各诸侯国同时则开始以封地为氏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在礼乐崩坏的同时,由于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血脉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而诸侯国的界限则开始加强,这导致“姓”的作用逐渐变淡,而“氏”的作用开始加强 。
例如赵国,虽为嬴姓,但却以赵氏为主 。于是,当秦汉以后姓氏逐渐统一,很多人便直接以国名做了姓,这等于变相的以氏代姓,这应当是秦、齐、楚、赵、魏、韩、燕、周、宋等大姓形成的一大原因 。3、普通百姓姓氏来源庞杂 。夏商周时期,姓氏本来是贵族的特有标志,然而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大量奴隶开始恢复自由人的身份,再加上宗法制遭到破坏后,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而奴隶和大量的普通百姓,是根本无法追溯自己的血脉出处的,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再以上古大姓为姓氏 。
于是乎,百姓们便纷纷以国名、地名、官职、山川、河流等等为姓,这是造成春秋战国以来姓氏大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也是造成上古大姓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4、百姓流离失所难寻其根 。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导致大量百姓已经根本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姓氏起源,再加上又恰逢姓氏逐渐统一,百姓大量取姓这个历史时期,于是迁居他地的很多百姓,便纷纷另取他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