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文章图片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文章图片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文章图片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文章图片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文章图片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文章图片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 , 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出海 , 这是2024年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 。
随着国内企业在内卷中不断进化 , 海外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取增长的重要来源 , 像A股上市公司中 , 凡事有出海业务的公司 , 增长率明显要超过其他公司 。
而且 , 把生意做到国外去也不是上市公司的特权 , 像单仁牛商的学员无锡耀先环境 , 他们从网上接到海外客户的询盘后 , 逐步从小单跟起 , 一直跟了两年 , 签下了近4000万美元的大单 。

当然 , 我们在研究出海案例的时候 , 发现有一个品类早早出海 , 几乎是打败了国外品牌 , 横扫全球市场 , 完成了从价格到技术、功能、场景的超越 。
什么品类呢?
扫地机器人 。
从1996年到2024年 , 在将近30年时间里 , 扫地机器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进化 。
我们了解这四个阶段之后 , 就能明白国产扫地机器人为什么能够崛起了 , 同时也可以拿来给我们做借鉴 。


02
第一个阶段:功能化 。
1996年 , 瑞典家电企业伊莱克斯 , 发明了第一台家用扫地机器人“三叶虫” , 并没有大规模的应用 。



随后美国的iRobot 公司把扫地机器人商业化 , 在2002年推出了第一款产品Roomba 。



这是扫地机器人的第一个阶段 , 具备基础的清洁能力 , 但还远谈不上解放双手 。
一方面是功能上无法完全替代 , 一开始的扫地机器人靠碰撞传感器来定位 , 没有太好的路径规划能力 , 只要碰到障碍就会掉头 , 扫地机器人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逛 , 可能有的地方扫了无数遍 , 有的地方一直不会扫到 。
另一方面是教育市场也需要时间 , 用户需要手动给机器人做清洁和校准 , 还要亲自动手打扫机器人扫不到的死角 。
这个时候的扫地机器人更多是吸尘器的一个补充 , 大众对它的认可非常有限 。
一直到了2010年 , 扫地机器人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初步智能化 。
SLAM技术(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的出现 , 开始跨行解决扫地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能力 。
这里也分出了两个技术路线:视觉导航和激光雷达导航 。
iRobot 在2015年推出了Roomba980 , 把视觉导航技术应用在扫地机产品上 , 能够规划清洁的路线 , 扫地机器人开始真正替代吸尘器 。 一推出就成为了爆品 。



从前两个阶段来看 , iRobot作为行业先行者 , 吃到了足够的红利 。
欧美本身经济发达 , 普遍有使用吸尘器的习惯 , iRobot又率先把扫地机器人商用化 , 让扫地机器人具备路径规划的初步智能化 , 成为了智能家电 , 卖的自然就比吸尘器更贵了 。
从2008年到2018年 , iRobot十年时间复合增长率都维持在14%的高位 , 营收突破十亿美元 , 毛利率也从30%提高到50% , 在海外的市占率达到了70%左右 , 基本上达到了垄断级别 , 可以说是让用户坐着 , 把地扫了 , 自己站着 , 把钱赚了 。



前两个阶段 , 基本上都是欧美企业和欧美市场在玩 , 中国还是一个旁观者角色 。
特别是iRobot已经成为了毫无争议的市场龙头 , 虽然他们推出的产品并不多 , 更新迭代的速度也不快 。
但在扫地机器人这个细分市场 , iRobot耕耘了十多年的品牌 , 没有人想着要跟他打打擂台 。
但到2018年前后 , 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 , 房地产也发展了很多年 , 人们开始把目光对准了扫地机器人 。
同时 , 扫地机器人迎来了变革的前夜 。
也就是第三个阶段 , 从初步智能化迈向互联智能 。


03
从2016年开始 , 移动互联网席卷中国 , 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开始在国内快速提升 , 中国企业入局 , 开始了疯狂的内卷 。
他们把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做了进一步的细分 , 不只是卷一个导航系统 , 而是细化成了4个系统 , 包括导航、清洁、续航、交互 。



像背靠小米生态链的石头科技 , 开始给扫地机器人搭配app , 装上激光导航 , 有了定时、有了房屋每个场景的划分 , 有了更多的交互体验 。



同时 , 在2016年 , 90后张峻彬创立了云鲸 , 要推出一款市面上从来没有的产品 , 2017年 , 俞浩带着追觅登上行业舞台 。
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迭代 , 给了创业者全新的市场机遇和营销机遇 , 更重要的是 , 因为对产品和功能的细分 , 中国产业链形成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块和完整的供应链条 。
2018年开始 , 扫地机器人进入到第四阶段 , 从互联智能化进一步发展到整合智能 。
在2018年 , 基站的出现让扫地机器人出现了革命性创新 。
基站最初是为了方便扫地机器人充电 , 但大家发现 , 除了充电之外 , 我是不是还可以让基站集成更多的功能 , 让用户少一点麻烦呢?
于是 , 叠加了自集尘、自清洁、自动上下水、添加清洁液、烘干、补水这些多重功能的全能基站开始出现 。
2018年 , 行业老大iRobot推出了iRobot i7 , 号称首创基站自动集尘功能 。
短短一年后 , 国内的云鲸发布了能自动清洗拖布的的扫地机器人 。
紧接着 , 科沃斯又把充电、补水、洗拖布、烘干、集尘这五项功能全集成到了基站中 , 石头科技马上又把自动上下水的功能加入进去 。
军备竞赛还在持续 , 追觅科技甚至给扫地机器人引入了仿生机械臂 , 专门用来解决死角的清扫问题 。



当原来的行业霸主iRobot还在打算让扫地机器人能够独立完成清洁各个环节的时候 , 中国企业在有限的国内市场里 , 竞争非常激烈 。
因为中国愿意去买扫地机器人的家庭还是少数 , 城镇家庭渗透率只有5%左右 。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 , 只是基础的扫地机器人在功能上有所欠缺 , 虽然价格更低一点 , 但用户更愿意 , 也更习惯亲自动手打扫卫生 。
只有一线城市 , 相对富裕 , 愿意让科技节省时间而买单的这部分群体 , 成为了所有企业集中的目标对象 。
当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时候 , 也就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变高了 , 头部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技术 , 拓展场景、让家用机器人更加高效智能 。
这就逼得国内企业不得不玩了命的进行产品升级、场景升级、供应链升级、算法升级 , 不然就活不下来 。
当然 , 卷的结果就是目前国内基站类的扫地机器人占比达到80% , 前五大企业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 。



04
在国内企业拼命内卷的时候 , 他们发现iRobot已经不知不觉的掉队了 , 产品力完全跟不上 , 甚至还在卖着不带基站的单机产品 。
大部分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 , 消费能力整体高于国内 , 但偏偏在供给端上 , 反而是国内产品提前走进了第四个阶段 , 研发了更好的智能化产品 。
那iRobot凭什么还可以坐拥庞大的海外市场呢?
出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必选项 , 而且还不是低价出海 。
当iRobot的产品价格以300美元为主的时候 , 石头S7敢卖到1399美元 , 科沃斯X2卖到了1150美元、追觅L20卖到1199美元 。
但这么高的价格 , 在海外依然有人买单 。 截止到目前 , 在全球前十大扫地机器人品牌中 , 国产品牌占据8家 , 市占率达到了63% 。
那么 , 曾经的龙头iRobot现在什么样呢?



从它的股价走势就可以发现 , iRobot最高达到过197美元每股 , 现在竟然跌倒了零头里的零头 , 7.2美元每股 , 市值剩下可怜的2.18亿美元 。



其实 , iRobot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
它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机器人公司” , 不愿意让外界觉得自己只是一家扫地机器人公司 , 这样的定位多少有点可笑 , 像中国同行定位的都是“智能家居” 。
长时间的龙头地位和路径依赖让iRobot的研发效率变得非常低效 , 全新产品的推出从原来的1年变成了2年 , 甚至是3-4年才会有一款新产品 。
而且 , 更新换代也从原来的代差级更新 , 变成了挤牙膏的修补式创新 。 (有没有有点像苹果?)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 , iRobot一度死守着视觉导航的技术路线不放 , 极大的延缓他们进入到扫地机器人第三和第四阶段的时间 。
综合下来 , iRobot品牌定位出错 , 技术又卷不过中国企业 , 更新换代的速度又非常慢 , 当然就被中国企业从冠军宝座上拉下来 , 也就是顺其自然了 。


05
其实 , 纵观中国扫地机器人的出海之路 , 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翻版一样 。
在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工程师红利的加持下 , 中国企业一步步换道超车 , 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涅变 , 反而实现了技术超越 。
接着 , 反过来进入到海外 , 冲击了原本固化的产业结构 , 用更好的产品引领了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



我坚定的相信 , 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进化中 , 不只是半导体、光伏、汽车这些尖端科技和大品类需要突破 。
像扫地机器人这样的细分领域 , 我们仍然有着绝佳的市场机遇等待着挖掘 , 这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企业的机会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股市有风险 , 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 , 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 , 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
【细分领域的出海:国产扫地机器人,凭什么称霸全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