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大多数都是秋后问斩

那为什么砍头一般是在秋天之后?因为古代的死刑一般是在秋天,所以古籍和历史剧里经常有“秋后求斩”这样的话 。说“秋后求斩首”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选择在秋天要求斩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简而言之,求秋斩首,遵从天意,怜悯他人,也是古人最朴素的人文思想 。
为什么古代死刑都是要秋后问斩?
【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大多数都是秋后问斩】

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大多数都是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那为什么古人对犯人执行死刑要选择秋冬季节,而不选择春夏呢?古人认为,春夏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是一切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不能起杀心的,而秋冬季节一片萧瑟的景象,为了顺应这个肃杀之气,古人就选择这个时候对犯人执行死刑 。
这个问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看出,春天是生发的,而秋天却是收敛的,春天不能有杀机,而秋天就可以有杀机,?那秋后算账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 。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账,
秋天在五行中属于西,西代表收敛,这个时候也是收钱的时候了,也可以这样理解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 。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 。
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因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书上和历史剧中都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作品叙述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fen)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曲折地反映了汉武帝(前140~前86)与其祖母窦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黄老刑名的西汉初期,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过渡的复杂激烈的斗争,
虽然同是外戚贵族,但是窦婴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带关系平步青云,窦婴为人正直、忠于汉室、不贪钱财;田袜则善于权术、专横跋扈、贪婪骄奢 。结果因汉武帝依违其间,不主公道,窦婴遭田蚡陷害,终于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十二月(农历)的最后一天被田蚡杀头示众干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杀窦婴,是因为按当时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 。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 。
为什么古代判死刑的囚犯,大多数都是秋后问斩?
古代为什么都是讲究秋后问斩呢?这其中又有哪些原理?下面,我也来跟大家讲一下吧,首先来讲,古代和现代一样,不同的罪也有不同的刑罚,并不是所有的死刑都是秋后问斩 。古代的死刑,从执行方式来讲,有凌迟,有腰斩,有砍头,也有杖毙以及绞刑等,如果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重罪,那肯定就采用凌迟腰斩这类非常残忍的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