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中国不能光有科学家,要打破科举观念,学新技术

台积电前副总裁:中国不能光有科学家,要打破科举观念,学新技术

文章图片

台积电前副总裁:中国不能光有科学家,要打破科举观念,学新技术

文章图片

【台积电前副总裁:中国不能光有科学家,要打破科举观念,学新技术】台积电前副总裁:中国不能光有科学家,要打破科举观念,学新技术

文章图片

台积电前副总裁:中国不能光有科学家,要打破科举观念,学新技术

文章图片

前沿导读台积电前副总裁 , 林本坚在一次访谈中谈论到:

一个社会不能光是有科学家 , 这是不行的 , 科学要各方面行业去配合 。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科举的观念 , 我们以为学习是一定要去做官做秀才 , 这个观念一定要打破 。 现在有些行业是特别优秀的 , 有些行业是大家都不想去涉及的 , 包括父亲母亲 , 也是不想让他们在这个行业发展 。 将来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缺陷 , 缺乏某些方面的一些才能 。


学术发展和技术发展尹志尧曾经说过 , 在美国的英特尔公司 , 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技术研发的工程师 , 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华人群体 。 美国用四十多年的时间 , 开发出了十多台高端的芯片设备 , 其中华人群体贡献了不少力量 。

从技术发展以及产业重视程度来说 , 当时的中国要比美国差很多 , 导致许多半导体产业的技术人员都选择去往美国发展 。 美国的科技企业有个非常前瞻性的体系 , 那就是全员持股 。
有了公司的股份 , 员工会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 , 只有所有持股人一起努力 , 公司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 公司的发展越庞大 , 给到自己的利益也就越丰厚 。 而且这种全员持股的公司体系 , 也可以有效的防止竞争对手过来挖墙脚 。
在人员的晋升上面 , 这些欧美的科技企业也并不是像当时的中国那样 , 只有晋升到企业管理层这一条路 。 如果是技术工程师出身的人 , 可以晋升为技术经理、技术带头人等职位 , 只负责管理公司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发展 , 不负责管理公司的其他业务 。
现在中国的好多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 , 曾经在国外企业或者中外合资的企业中 , 都是靠着自己的技术一步步做强的 。
中微半导体的董事长尹志尧 , 曾经在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担任总公司副总裁、技术经理;中国科技部的前部长万钢 , 当年在奥迪公司是技术经理 , 只管发展技术 , 其他的不负责;中芯国际的CEO梁孟松 , 当年在台积电是研发处长 。 后来到了中芯国际之后 , 担任技术CEO , 只负责管理整合技术发展的业务团队 , 不会去参与其他零散的业务管理 。

这些从其他企业负责技术发展的人员 , 来到中国大陆之后 , 他们有发展技术的经验以及管理团队、技术布局的清晰思路 。 当这些人带领着中国研发团队发展技术 , 可以有效地减少我们走弯路的情况 , 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发展路线 。
学术发展和技术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 学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还是在于理论体系 , 用论证的方式来阐述这项技术或者这个产业能不能发展 。
而技术发展讲究的是用技术来换取商业价值 , 搞技术发展 , 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 必须要在以后进入消费市场进行盈利 , 才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技术发展 。
长江存储的董事长陈南翔曾在访谈中说到:中国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上面走过许多弯路 , 本质上我们要发展一个产业 , 但是之前这个方面都是交给大学、研究院之类的机构进行发展 , 这些机构往往会把这个发展成一个学术性的东西 。 我们要进行创新 , 创新服务创新发展方向 , 要推出产品 , 进行商业化发展 。

产业链的割裂林本坚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缺乏某些方面的一些才能 。
这样就造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严重割裂 , 研发团队完成了技术开发 , 但是下游的供应链没有制造产品的能力 , 无法将新技术实现市场化 , 造成死循环 。
中国在半导体设计上面的长处很明显 , 但是在制造上面的短板也非常明显 。 比如中国纯自研架构指令集的龙芯CPU , 制造还是交给了意法半导体;飞腾、兆芯、海思麒麟之前绝大部分交给了台积电 , 只有少部分成熟工艺的芯片制造交给了中芯国际 。

华为之前没有5G手机 , 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产业链研发射频芯片的企业就那么几家 , 而且技术发展和设备材料也很落后 。 国内曾经最有发展前途的射频企业 , 是天津大学和内部教授张浩合资的诺思公司 。

张浩曾经在美国通讯企业工作过 , 手上掌握着不少的核心技术信息 。 但是诺思发展了几年之后 , 刚有点成果 , 美国就以学术研讨的名义将他引到了美国本土 。 刚下飞机 , 张浩就被FBI以技术间谍的罪名给逮捕了 , 在凤凰机场带上手铐直接被押走了 。

张浩被美国强制抓走之后 , 诺思以及天津大学都在想办法给张浩找律师团队帮他打官司 , 技术研发已经根本顾不上了 , 导致中国产业链的射频技术发展非常缓慢 。 一直到三年之后 , 国内的射频企业才有了技术前进 , 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