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为什么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

1,为什么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 因为在细胞生理条件下,比如na+,围绕在dna分子周围,可有效地屏蔽带较强负电荷的两条核苷酸链上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促进dna趋于稳定 。因为在组织细胞内,环境中的离子,比如Na+,围绕在DNA分子周围,可有效地屏蔽带较强负电荷的两条核苷酸链上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促进DNA趋于稳定 。故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更稳定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为什么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为什么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


2,dna双螺旋结构特点1、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 。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2、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 。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 。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 。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 。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 。3、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 。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 。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为什么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


3,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谢约!这个形状是观察发现的,至于形成的原因还没有看到解释 。我个人看法与天体运行有关,你可以看看贝类蜗牛、海螺,植物仙人球等等,很多都是旋转的形状 。听着有点玄,只是人们还没有联系在一起研究而已 。谢约!这个形状是观察发现的,至于形成的原因还没有看到解释 。我个人看法与天体运行有关,你可以看看贝类蜗牛、海螺,植物仙人球等等,很多都是旋转的形状 。听着有点玄,只是人们还没有联系在一起研究而已 。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为什么双螺旋结构的DNA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比在低


4,dna超螺旋结构怎么形成的 超螺旋是最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DNA三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是指在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分子的进一步扭曲或再次螺旋所形成的构象,由于DNA双螺旋是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结构,如果使正常DNA的双螺旋额外的多转几圈或少转几圈,就会使双螺旋内的原子偏离正常的位置,这样在双螺旋分子中就存在额外张力 。如果双螺旋末端是开放的,张力会通过链的旋转而释放,如果DNA分子两端是以某种方式固定的,这些额外张力就不能释放到分子之外,而只能在DNA分子内部重新分配,从而造成原子或基因的重排,导致DNA形成超螺旋 。细胞内的DNA主要以超螺旋形式存在 。超螺旋是dna在形成双链以后再次螺旋形成的,有正超螺旋,负超螺旋.一般的生命体是负超螺旋,可以减少dna螺旋的圈数.正超螺旋可以增加螺旋数,有些细菌和病毒是正超螺旋 。由于具有螺旋结构的双链各自闭合,结果使整个dna分子进一步旋曲而形成三级结构 。自然界中主要是负超螺旋.另外如果一条或二条链的不同部位上产生一个断口,就会成为无旋曲的开环dna分子 。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的质粒或病毒dna都含有闭环和开环这二种分子 。可根据两者与色素结合能力的不同,而将两者分离开来 。5,DNA双螺旋模型特点 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 。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 。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1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2.碱基互补配,对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的碱基对;3.成对碱基大致处于同一平面4.双螺旋内,横向靠氢键、纵向靠碱基间平面间的堆积力维持稳定以上为百度搜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x0d1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x0d2.碱基互补配,对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的碱基对;\x0d3.成对碱基大致处于同一平面4.双螺旋内,横向靠氢键、纵向靠碱基间平面间的堆积力维持稳定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简述如下: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6,dna分子是什么结构双螺旋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 。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eoxy-nucleotide),每个单核苷酸又由3种比较简单的化合物即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各一分子组成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主要遗传物质,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半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 。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单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 。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 。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eoxy-nucleotide),每个单核苷酸又由3种比较简单的化合物即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各一分子组成 。碱基有嘌呤和嘧啶两大类,嘌呤中主要有腺嘌呤(A)和鸟嘌呤(G),嘧啶中主要有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这些嘌呤和嘧啶均为含氮的杂环化合物,称为含氮碱基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的碱基对,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稳固地并联起来 。另外,碱基对之间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也进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稳定性 。各个碱基对之间的这种纵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碱基堆集力,它是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普遍认为碱基堆集力是稳定DNA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 。再有,双螺旋外侧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同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可以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因而对DNA双螺旋结构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7,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a.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形成右手双股螺旋,一条5→3,另一条3→5 b.嘌呤与嘧啶碱位于双螺旋的内侧,磷酸与脱氧核糖在外侧 。磷酸与脱氧核糖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构成DNA分子的骨架 。宽1.2 nm宽0.6nm大沟小沟深0.85nm深0.75nm c.螺旋平均直径2nm每圈螺旋含10个核苷酸 碱基堆积距离:0.34nm 螺距:3.4nm d.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碱基间形成的氢链结合在一起 。碱基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A=T、G=C 碱基互补原则具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DNA的复制、转录、反转录等的分子基础都是碱基互补 。双螺旋结构特点:主链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组成,形成右手螺旋 。主链在螺旋外侧,碱基在内侧 。碱基对配对,A和T,C和G,满足Chargaff的当量的规律 。DNA双螺旋结构的螺距为3.4nm,包含10个核苷酸,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此外,DNA双螺旋中存在大沟和小沟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 。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 。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注:(摘自百度文库)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8,单链DNA是什么 单链DNA就是指以单链状态存在的DNA 。单链DNA在分子流体力学性质、吸收光谱、碱基反应性质等方面都和双链DNA不同 。某些噬菌体粒子内含有单链环状的DNA,这样的噬菌体DNA在细胞内增殖时则形成双链DNA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 。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 。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扩展资料:分子结构: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 。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 。DNA有环形DNA和链状DNA之分 。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 。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 。40年代后期,查伽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链DNA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氧核糖核酸定义1:含有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DNA形式 。发生在下列几种情况下:①复制时,由双链DNA分子在复制叉处解链瞬间产生;②DNA复制时,某种情况下只有一条链被复制,随复制的进行被合成的DNA会作为单链“尾巴”解旋而产生单链DNA产物;③某些线形大肠杆菌噬菌体含有的单链环状DNA分子 。定义2:只含有一条链的DNA单链DNA single-stranded DNA大部分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但一经热或碱处理就会变为单链状态 。单链DNA就是指以这种状态存在的DNA 。单链DNA在分子流体力学性质、吸收光谱、碱基反应性质等方面都和双链DNA不同 。某些噬菌体粒子内含有单链环状的DNA,这样的噬菌体DNA在细胞内增殖时则形成双链DNA 。1982 年将资料齐全而能分类的病毒划分为7大群:(双链)ds dna,有包膜;(双链)ds dna,无包膜 ;(单链)ss dna,无包膜;(双链)ds rna,有包膜;(双链)ds rna,无包膜; (单链)ss rna,有包膜;(单链)ss rna,无包膜 。RNA病毒中的RNA能自我复制,大部分RNA病毒是单链的,复制一般是先以自己为逆转录过程导致线性DNA分子进入细胞核并在病毒插入酶的催化下插入宿主DNA,单链DNA指的就是有含氮碱基、5碳糖、磷酸(三者共同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重复做成的链状结构,遗传学特点和双链DNA不同 。、另外,单链的碱基比率和双链的完全没有关系 。双链中的关系也就是A=T,G=C 。单链中碱基完全没有什么限制 。9,半保留复制原理是什么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在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提出的假说,1958年得到实验证实 。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氮标记技术在大肠杆菌中首次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他们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基中繁殖了15代,使所有的大肠杆菌DNA被15N所标记,可以得到15N桪NA 。然后将细菌转移到含有14N标记的NH4Cl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培养不同代数时,收集细菌,裂介细胞,用氯化铯(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观察DNA所处的位置 。由于15N桪NA的密度比普通DNA(14N-DNA)的密度大,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时,两种密度不同的DNA分布在不同的区带 。实验结果表明:在全部由15N标记的培养基中得到的15N桪NA显示为一条重密度带位于离心管的管底 。当转入14N标记的培养基中繁殖后第一代,得到了一条中密度带,这是15N桪NA和14N-DNA的杂交分子 。第二代有中密度带及低密度带两个区带,这表明它们分别为15N14N-DNA和14N14N-DNA 。随着以后在14N培养基中培养代数的增加,低密度带增强,而中密度带逐渐减弱,离心结束后,从管底到管口,CsCl溶液密度分布从高到低形成密度梯度,不同重量的DNA分子就停留在与其相当的CsCl密度处,在紫外光下可以看到DNA分子形成的区带 。为了证实第一代杂交分子确实是一半15N-DNA-半14N-DNA,将这种杂交分子经加热变性,对于变性前后的DNA分别进行CsCl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变性前的杂交分子为一条中密度带,变性后则分为两条区带,即重密度带(15N-DNA)及低密度带(14N-DNA) 。它们的实验只有用半保留复制的理论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DNA既然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必须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 。瓦特森和克里克(1953)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同时,对DNA复制也进行了假设 。他们根据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认为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 。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从细胞核内吸取与自己碱基互补的游离核苷酸(A吸取T,C吸取G),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杂的酶系统的作用下,逐渐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为双链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DNA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因为通过复制所形成的新的DNA分子,保留原来亲本DNA双链分子的一条单链 。DNA在活体内的半保留复制特征已为1958年以来的大量试验所证实 。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对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可能存在其他两种复制方式,都以原来亲本DNA双链分子作为模板链 。一种方法称为全保留复制(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在复制过程中新的DNA分子单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新的DNA双链,而亲本DNA双链仍然被保留在一起 。另一种方法称为散布式复制(dispersive replication),在复制过程中亲本DNA双链被切割成小片段,分散在新合成的两条DNA双链分子中 。1953年J.D.Watson和 F.H.C. Cr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时,对其互补关系予以很大的重视,而且提出了DNA的复制模型 。DNA在进行复制时各以双链中的每一条链作为模板,各个和互补的前体单核苷酸配对重合而形成与这二条单链各各对应的双重子螺旋二条 。所谓互补就是指腺嘌呤一定只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只与胞嘧啶配对,新的单核苷酸排列在模板上时,其排列法是依原来链上的碱基通过互补来决定的 。这样无论子分子与子分子间,还是子分子与母分子间,碱基排列顺序是完全相同 。这样一来具有和亲本完全一样的遗传信息的子分子自我增殖了二倍 。这时所产生的子双重螺旋分子一条链是从亲代原封不动的接受下来的,只有相对的一条链是新合成的,所以把这种复制方式称作半保留复制 。这个模型曾用重同位素标记的DNA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分析,或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以放射自显影法进行测定等等,用几种不同原理的方法,曾在从人到病毒的许多种生物中进行了验证,肯定了这个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关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这一点已被认为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肯定性原理 。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许许多多脱氧核苷酸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是:①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两条主链;②两条主链是平行但反向,盘旋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一般是右手螺旋,排列于DNA分子的外侧;③两条链之间是通过碱基配对连接在一起,碱基与碱基间是通过氢键配对在一起的,其中A与T以2个氢键相配对,C与G之间以3个氢键配对 。所以在一个DNA分子中,G和C的比例较高,则该DNA分子就比较稳定 。DN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基本骨架部分的两条长链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相间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二是空间结构一般都是右旋的双螺旋结构 。DNA 分子的多样性是由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的 。DNA分子的特异性是指对于控制某一特定性状的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稳定不变的,如控制合成唾液淀粉酶的基因中,不论是何人,这段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稳定不变的 。DNA分子的结构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科学家已经知道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但是,对于只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为什么能够成为遗传物质,仍然感到困惑不解 。为此,许多科学家都投入到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中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如图) 。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如图) 。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只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分子就是由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简称多核苷酸链 。沃森和克里克认为,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在DNA分子的结构中,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即A与T之间以2个化学键相连(A=T),G与C之间以3个化学键相连(G≡C) 。由于嘌呤分子(A、G)大于嘧啶的分子(C、T),因此,要保持DNA两条长链之间的距离不变,必定是一个嘌呤与一个嘧啶配对 。根据碱基分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只有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对的长度才能大致相同 。根据DNA分子的上述特点,沃森和克里克制作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四种,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可以千变万化的 。例如,在生物体内,一个最短的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种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DNA分子是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的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就从分子水平上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的结构不仅使DNA分子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使DNA分子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DNA分子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DNA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如图) 。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 。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叫做半保留复制 。由DNA的复制过程可以看出,DNA分子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DNA分子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