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魂坛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泡得下半个四川( 二 )


请教一下懂古董的老师,下图这个物件上面的字如何解释?

宋代的魂坛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泡得下半个四川


宝主所展示的豆青釉小瓷坛是个单色釉瓷,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器,器型全国皆有,窑口是出自地方小窑口 。其落款为『卄四两子羊坛』 。其时代风格明显,制作年代不会早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这可以从它的落款得到佐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汉字不是一呈不变的 。我们今天所用的汉字叫简化字 。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蒋公曾力主在全国推行过简化字,无耐结果基微 。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6年,国务院也下令在全国推行简化字 。而这个坛子落款中的『四』和『坛』是标准的简化字 。由此观之,此坛的制作时间不会早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还记得新千年左右,在古玩地摊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有落款为『六两子羊坛』、『八两子羊坛』、『十二两子羊坛』、『十六两子羊坛、』『二十四两子羊坛』的小坛子,其釉色各一,有瓷的,也有陶的 。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先回答问题,答主认为史书中关于司马光砸缸的记载是可信的,宋代可以制造出能够淹死儿童的容器 。关于容器,答主先在这里放一张图,后面还会提到它 。争议起因马先生是在一期电视节目上谈司马光砸缸真伪的,答主刚好看过这段,先简单跟大家介绍下 。当时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在节目中谈杨家将故事的真伪,马未都先生觉得历史的真相不可获知,重要的是历史传递的道理 。
接下来,他问赵冬梅教授司马光砸缸的真伪,赵教授指出这在《宋史》里是有记载的,应当可信 。但是马先生马上指出,宋代烧制不成那么大的缸,所以这事儿是编造的 。赵教授毕竟是历史学教授,没有相关的文物知识,一时语塞 。很多人看节目,觉得“马爷”说的很对,简直是啪啪打脸啊 。显然,“马爷”为了支持自己历史没真相的观点在这里挖坑了,刚好赵教授就跳了进去 。
史书记载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实际上来自于历史文献,《宋史》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除此之外,在北宋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也记载了此事: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坠大水瓮中,已没 。群儿惊走,不能救 。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 。两个记载,内容大致相同,但是从成书年代看,《邵氏闻见录》要远早于《宋史》,作者邵伯温跟司马光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的记录还是相当可信的,后来《宋史》应当是采纳了邵伯温的记载,或者其他的一些资料 。
宋代能否制造这样的大缸或者大瓮?根据上面的文献记载,司马光砸的是瓮,在今天,瓮一般指口部收敛的容器,而缸则是直口的 。有些人在这里纠结很久,想来想去没有头绪 。答主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我们今天对瓮跟缸的划分,未必是宋代的标准,需要确认的是当时能不能制造出那么大的容器来,甭管是缸还是瓮吧 。马先生说不能,那么我们回到一开始我放的那张图:这是在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处水井遗迹中发现的,看后面的说明牌我们就知道,它是以两个扣在一起的陶容器组成的,刚好位于井口的位置 。
很可能是古人把用坏的陶器改成了井口 。很显然,下面的陶器口部收敛,是今天的瓮,而上面倒扣的那件为直口,搁今天算是缸 。好,再看后面的牌子,刚好按比例画了个打水的成年人 。那么我们都发现了,这两个容器都是足以让儿童溺水的 。对了,金沙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这么早的人就能制造出这么大的容器,宋人反而不能了?制陶是需要技术,但绝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科技,不可能越往后越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