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曾国藩传,唐明浩( 二 )


漫火温就是对课本中的细节慢慢咀嚼研读 。曾国藩的这种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和勤做读书札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2)立德修身首先,既要慎独,又要敬恕 。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身一直强调慎独,而曾国藩又是儒家文化的忠诚守卫者,早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慎独论》,所以他对兄弟子侄的修身要求也是慎独 。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把敬恕二字牢记于心,敬是儒家士大夫所极力推崇的 。
古人解释“敬”的涵义:慎也,不敢慢了,指的是待人接物要谨慎、认真等 。一方面,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使百姓平安,可以养成忠厚谦恭的品质使国家太平;另一方面,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很普遍,曾国藩认为敬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强健体魄 。其次,综理密微,克勤小物 。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
”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只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也是不会成功的 。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还要有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 。最后,不可虚掷光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 。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外王之道(1)处世之学首先,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 。“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 。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要以诚待之,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不搞特权压迫,不摆官架子 。
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 。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有了物质保障,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思报社会之恩 。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曾国藩认为,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要有责任心 。
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 。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 。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 。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最后,适当的交际圈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刘蓉,一位是郭崇焘 。
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 。他指出,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 。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2)持家之方首先,让儿孙一无可恃 。
曾国藩在当官之初,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 。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 。“历觉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主张重俭黜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