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的原理是什么,二维码原理( 二 )


可以看出,扫码付款的过程就是从二维码到人的一个过程,从二维码所代表的信息中找到我们的账户信息并从中扣款 。那么二维码所代表的信息是什么时候确定的?当然是生成二维码的时候啦!我们要使用手机支付功能,首先必须注册帐号,此时帐号就代表了我们 。打开付款码的时候,系统会将我们的身份信息经过一些计算,最终生成一个二维码并展示给我们 。
生成二维码的过程就是将信息转换成二维码的过程,扫码的过程则是将二维码再转换成信息的过程,所以二维码本质上只是信息的一种展示形式而已 。二维码结构分析虽然二维码看起来是毫无规律的,但其实二维码的生成有着固定的格式 。大小二维码的大小存在 40 种版本(Version),从Version1(21x21的正方形)到Version40(177x177的正方形),每增加一个 Version,大小都会增加 4 。
版本越大二维码就会越大,随之所能表示的数据量也就越大 。结构二维码呈正方形,通常由黑白小方块组成,二维码的整体结构可以分为定位标记、功能区以及数据区三大部分:定位标记——在二维码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有3个类似“回”字的方形图案,这3个图案是用于二维码的定位标记 。正因为有定位标记的存在,所以不管我们以什么角度扫描,二维码总是可以被准确的识别出来 。
二维码中还存在一些小一点“回”字,它们是用于校正定位的标记,并且只会在Version 2及以上版本的二维码中才会出现 。功能区——功能区分为两部分,即图中红色部分和紫色部分 。红色部分存放格式信息,用于表示该二维码的纠错级别(至于纠错级别是什么后面在解释),紫色部分存放版本信息,即该二维码的尺寸大小 。数据区——数据区指的是除去定位标记和功能区的其他部分(图中灰色部分),用于保存二维码实际所表示的信息的数据码以及用于纠错的纠错码 。
纠错级别二维码一般有一定的容错率,所以即使二维码被遮挡住一部分,仍然可以被扫描出来,原理就是在生成二维码的过程中对数据做了冗余处理,冗余程度越高容错率就越高(纠错级别越高),二维码能被遮挡的部分自然也就越多 。二维码的纠错级别从低到高分为L(7%)、M(15%)、Q(25%)、H(30%)4个等级,如果需要在二维码中间加logo,那么我们就应该生成H级别的二维码,但也并不是纠错级别越高越好,级别越高需要冗余的数据就越多,那么生成的二维码的复杂程度也就越高,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纠错级别 。
编码模式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只认二进制信息,所以我们需要把字符串中的数字、字母、汉字以及各种字符统一转换成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串计算机才能识别,所以生成二维码的过程就是将字符串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串的过程 。最后生成的二进制数字串对应到二维码上,0对应白色的小方块、1对应黑色小方块,按照8个一组依次填充到数据区就是一个完整的可以被识别的二维码了 。
根据源字符串类型,二维码主要支持4种标准化的编码模式,分别为数字编码、字符编码、字节编码以及日文编码,当然也支持其他一些特殊的字符集编码以及混合编码 。每种编码模式对应一个4位的二进制的编码模式指示符:下面以字符编码举个例子,现在有字符串“HELLO WORLD”1、模式指示符——根据查表可知HELLO WORLD需要使用字符编码模式,所以它的模式指示符为0010 。
2、字符计数指示符——表示源字符串的长度,字符计数指示符必须放在模式指示符之后 。字符计数指示符的计算依赖于二维码的版本以及编码模式:以版本1为例,字符编码需要9bits,HELLO WORLD长度为11,转为二进制为1011,不足9位,左边补5个0得到最终结果000001011,加上模式指示符目前我们得到的二进制数字串为0010 00000101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