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博m200十周年纪念版,麦博M200十周年纪念版低音效果怎么样( 三 )


《大逃杀》小说作者高见广春
说《大逃杀》小说是一部“奇书”完全不为过 。
高见广春在1996年开始《大逃杀》小说的创作 。书成后先投某推理小说新人奖评选,没得奖;修改润饰后再投角川主办的第五届日本恐怖小说奖,只获得入围资格 。并不是小说本身不好,而是它耸人听闻的题材引致评委的反感,评委们宁愿让奖项悬空,也不愿将《大逃杀》评为佳作(大奖) 。受此影响,主办方角川出版社也没有让这本书最终出版 。
高见广春的这部处女作几经波折,到1999年4月才终于得以在太田出版社出版 。小说发售后大卖,也不出所料地引起社会热议,曾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大的问题小说” 。在《大逃杀》小说引发的热潮中,漫画家田口雅之马上将其改编为漫画,并凭借它咸鱼翻身,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 。
在日本大卖后,漫画版《大逃杀》被引进到中国台湾地区,取名为《生存游戏》 。当然,这部漫画在引发阅读热潮后也引发了争议,漫画在台湾地区的命运可能还更艰苦一些——由于被认为内容太过血腥暴力,它屡次被教育界和保守人士点名炮轰,言论风暴扩大后,波及到了引进漫画的出版社,甚至波及到了台湾地区漫画作品的审查制度上 。
火爆却风波不断的漫画版
风波越来越大,一地鸡毛的混乱之中,漫画《生存游戏》先是在台湾地区停售,其后引进这部漫画的长鸿出版社迫于压力,决定将已出版到第10卷的漫画全部回收下架,往后不再出版 。因销量不佳而被腰斩的漫画常有,但《生存游戏》却是因为造成社会热议而被出版社忍痛腰斩的,实属罕见 。
网络上至今仍能找到当时的相关报道
《大逃杀》的改编电影日子也不算好过,比起值得夸耀的票房成绩,《大逃杀》电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电影还未上映,就因为剧本题材问题,造成主创人员必须前往国会接受议员质询,开日本之先河 。即使这样,电影也一度差点就被禁映,靠着相关人士的极力奔走,才让当局把影片的观影年龄限制从18岁以上修改到15岁以上 。好不容易争取到年龄限制的放宽后,日本文部科学省还特别表示,将会派专人前往电影院查验观众证件 。这架势,简直把这电影视作什么洪水猛兽 。
舆论炮轰,禁映风波,漫画下架,为什么一再引发社会忧虑、屡屡挑动保守派和卫道士敏感神经的,偏偏是《大逃杀》?
这不应简单地归咎于日本人的少见多怪 。剔除原作中直白详尽的暴力描写,若有似无的政治隐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小说中未成年人自相残杀的猎奇主题 。想象一下,一班身着校服的初中生,某天在班主任老师的一声号令下,忽然开始互相残杀 。初中生们争相把子弹打进同学身体里,用砍刀把同学的脸劈成两片……如此直到最后一人 。这已经超出了通常意义上“校园暴力”的范畴,成年人们的顾虑和不安仅从这样的情节简介中也能让人体会到一二 。
丨 Battle Royale
《大逃杀》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大东亚共和国”的虚构国家 。在这个实行锁国政策的封闭国家里,有一项通称“计划”的特殊政策:每年随机从全国的中学三年级生中挑选50个对象班级实施,让对象班级的学生彼此战斗,直到剩下最后一人 。主角所在的香川县成岩町立成岩中学三年B班,倒霉地被“计划”选上,全班学生在毕业旅游途中被带到一座孤岛上 。接下来,残酷的“游戏”开始了……
三年B班学生们自相残杀的小岛地图
和线性的剧情大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对“游戏”过程的描述堪称巨细无遗,笔墨聚焦在学生们的互相对抗中 。最终的结果,就是把一个具有悲剧内核的故事,写出了《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体育漫画才有的紧张刺激和热血澎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