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最新手机,5 年前手机圈的霸主,不是 iPhone 而是它( 四 )


这种架构和现在的「协处理器」很相似 , 意味着手机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工作指令交给低功耗芯片来处理 , 而无需再启用高功耗的主核心 , 所以哪怕是当时 moto X 仅有 2200 毫安电池容量 , 依旧能保证足够的续航与待机时间 。
这么做的并不是摩托罗拉一家 , 苹果在同年发布的 iPhone 5s 中也加入了名为「M7」的协处理器 , 专门用于各种传感器数据的测量 , 但类似于 moto X 实时语音交互的「嘿 , Siri」功能 , 苹果在两年后的 iPhone 6s 中才得以实现 。
也许 Google 和摩托罗拉对于当时的 moto X 都有一种期盼 , 它们希望达成一种理想的合作 , 一种像是 iPhone 那样的能够在软硬件层面进行深度结合的产品 , 而不再是单纯的第三方和割裂的 Android 系统 。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还有效果的 , moto X 成为了当时理念最领先的设备 , 也多少让手机朝着「智能」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
「Made in America」的口号很美好 , 但这件事摩托罗拉和苹果都没成功
在 moto X 发布前 , Google 投入重金在美国多家的主流报纸刊登了整版广告 , 但宣传的重点并不是手机本身的功能 , 反而是在强调它的「国货」属性——「由你设计 , 美国组装」 , 这是当时广告的口号 , 专门拿去给了老美们看的 。
没错 , 这是一款设计、制造和组装都在美国本土完成的智能手机 。
这个口号的背后 , 摩托罗拉在 moto X 上市前就花了 6 个月的时间 , 重新对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废旧工厂进行改造 , 并招聘了 2500 名工人 , 实现每周 10 万台设备的出货量 。
时任摩托罗拉 CEO 的 Dennis Woodsid 还表示:「因为成本而不能在美国制造手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假象 。」
按照摩托罗拉的设想 , 将制造地设在美国主要是为了 moto X 的定制化服务 Moto Maker 而准备的 , 这项服务可以让用户像定制 Nike 球鞋一样对 moto X 手机进行 DIY , 自己选择手机的背盖和材质 , 甚至还包括配色 , 因为随机性较强 , 只有工厂在本地才能更快地对定制产品做出响应 , 同时保证发货的速度 。
另一方面 , 从营销策略上 , Google 和摩托罗拉也希望借助「美国制造」的精神标签 , 进一步推动 moto X 的热度和销售 。
但这项投入只持续了一年就被迫中止了 。摩托罗拉在 2014 年 5 月宣布将会关闭工厂 , 原因大概归咎于 moto X 低迷的销量 , 工厂已经没办法维持正常的运转 。此时工厂仅剩下约 700 名员工 , 主要负责的仍然是 moto X 的组装和全美发货工作 。
还有一个原因是成本问题 , 按照摩托罗拉当时的供应链负责人 Mark Randall 指出 , 销量较低也意味着工厂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 美国本土工厂较高的人力和配送成本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所以在之后的中低端产品如 moto G 和 moto E 上 , 摩托罗拉重新选择了中国等劳动密集型地区进行生产 。
所以 , 纵使「美国制造」这样的光环能够让本土消费者产生更多的信赖感 , 但考虑到人力成本 , 美国消费者们也无法指望在美国生产的东西能够获得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样的价格 。而对企业来说 , 成本控制和稳定的量产化始终是销售产品的关键 。
正如 Strategy Analytics 分析师 Neil Mawston 当时所说的:「在美国生产或组装智能手机会让摩托罗拉自尝苦果 。美国是设计智能手机的好地方 , 苹果也是这么做的 , 但在这里造手机是另一回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