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三十六计怎么看,十万人的大战争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容易被混为一谈,其实是两本书 。《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朝,偏于战术层面 。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围魏救赵”、“李代桃僵”、“顺手牵羊”、“假途灭虢”、“反客为主”五计 。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是公务员,或者企业家等等,经常这么说,为你们老百姓怎么怎么样 。
你知道《三十六计》吗?知道多少计呢?
我知道有个非常有名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关于战略的经典著作,它适用于国家重大的政治抉择,也适合于具体的战术运用 。但是具体都是那些计策我从没去找来看看统计一下,不知道三十六计具体都是什么计 。尽管不看,因为它实在是运用广泛,电视剧、电影、小说、京剧、日常生活等等,时常都会看到听到36计的运用,像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指桑骂槐、打草惊蛇、混水摸鱼、瞒天过海、空城计、美人等,估计每个人都会说出几计 。
现在我们国家不打仗,三十六计在军事上也就是练练兵,更多的计策运用大概是在大国博弈、国家策略中、在商业战场、人际往来上,而我们普通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也随时是36计演练的战场 。夫妻之间的斗智斗勇是可以用到很多计策的,最常用的大概就是“走为上”,惹不起、躲得起,以退为进避锋芒;“苦肉计”,吃些小苦博同情;“空城计”,理屈也要气势凌人掩心虚;“瞒天过海”,不伤感情的小小谎言解心宽;“以逸待劳”,静静的倾听唠叨,忍让一下又何妨;“美人计”,在顾盼涟涟之间生深情……且慢,我这么说下来,感觉这三十六计怎么这么适用于我们小民的家庭生活,似乎每一计都能找到存在的踪迹?运用之妙超乎想像啊!我一定要找来这本书看看,总结一下它在家庭中的妙用! 。
对于高晓松说曹叡是袁熙之子,你怎么看?
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曹睿出生时间,只是在记载曹睿死时36岁,从而引起一些“好事者”猜测曹睿“是谁的儿子” 。曹睿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丁亥日崩洛阳,如果是36岁(虚岁)则应该出生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问题是按照《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年二月到十月曹军都在围攻邺城,袁熙能够“播种”只能在这年二月之前,最迟这年一月甄宓需要怀孕 。
经过半年围城,甄宓已经有7个月身孕,早就是大腹便便,岂能骗过曹操、曹丕?刘老夫人也不敢这样“忽悠”曹操这样的“奸雄”吧?根据《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袁熙早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被袁绍派往幽州担任刺史,甄宓则留在邺城此后家婆刘老夫人 。当然,伺候刘老夫人也许是借口,真实原因是大将外出留下家眷作为“人质”,即使是父子关系也不例外 。
此后就是袁绍与曹操的“生死之战”官渡之战与仓亭之战,然后就是曹操大军击破袁谭、袁尚,对袁熙的记载只是败军投奔袁熙 。这也就意味着袁熙199年以后基本都在幽州没有“擅离防区”,哪里有机会与甄宓“亲密接触”?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解时,不怀疑曹睿是袁熙的遗孤,而是质疑陈寿记载曹睿死时36岁有误 。此后近两千年都没有人质疑曹睿的“来历”,直到某“专家”在《人民文学》上提出质疑 。
该专家没有考察“十月怀胎”,只是把陈寿记载“曹睿死时36岁”作为“金科玉律”,加上曹丕迟迟不立太子、甄宓很快失宠并被虐待作为理由 。发表在《人民文学》而不是发表在《历史研究》,就知道这种“研究”只是“小说家之言”,也是“外行吸引眼球”的做法 。曹睿不可能是袁熙的儿子,袁熙都没办法在“半年围城”中千里迢迢去邺城“播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