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笔记本电脑图片,索尼有一款笔记本电脑是E系列,表面有菱形的花纹,i3配置的14寸...( 四 )


但如果不是领先者,一般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由于体量和研发实力的关系,行业巨头往往能够更早一步用上最新的技术,然后将其商品化推向大众市场,颠覆性创新被认可后,中小品牌也会更倾向于推出与之相似的产品 。
在这种体系下,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消费电子产品都不以解决个体需求而生,而是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所有人的使用习惯,甚至得提出一个“连维修性都要考量在内”的设计策略 。对商业而言,前者意味着更高的回报率,而后者则意味着未知的风险 。
但从众心理成为一种的普遍的现象也不是什么好事,不说消除差异化后的平庸和无趣,消费者也会因“习惯”而质疑新事物的出现——这个习惯,便是由大量的“最优解”产品造就的 。
当然,伴随技术的发展和周期更迭,单一需求的产品必然会被更好的复合功能产品所替代,但换个角度说,“最优解”是否就意味着发展的结束?这不仅是智能手机,就算放在其它几个消费电子品类中,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
个人电脑已经预示了智能手机的未来
先来说说个人电脑,这个品类的发展历程明显要比智能手机更长 。从最早的 IBM,再到之后的微软 Windows 和苹果 Mac,历经数十年后,以通用计算平台而存在的个人 PC,或者说笔记本电脑,基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形态上的“最优解”方案 。
看看大部分人现在在用的笔记本电脑,无非都是一块屏幕加一块键盘和触控板的组合,这种形态确定以后,周期性的更新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围绕几个领域在改进,比如说变得更薄,或者换颗性能更强的处理器,再延长一下电池续航等等 。
所以有一种论调也说,过去这几年 PC 市场的局面,未来会在智能手机市场重演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个人电脑仅仅只是一个高级点的办公用品,只要性能还能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买一台电脑就可以用好几年,那么也没有换机的必要;至于 DIY 攒机,更多还是核心玩家的谈资 。当大家都是抱着“又不是不能用”的心思,便开始直接影响到生产电脑的人 。
PC 市场已经连续好几年都是处于缓慢下滑的状态,占据市场主流的如联想、惠普和戴尔等品牌,已经利用自己的量产优势逐渐淘汰了中小企业,但又找不到进一步增长的空间,现在只能开始以低价的方式尝试吸引学生一族 。
而这,也是个人电脑得出“最优解”形态后正在面对的问题 。当使用习惯定型后,是否还有突破的驱动力存在?还是说它表现的太好,以至于还不需要被改变?
如果非要为个人电脑找一个答案,现在会更倾向于后者 。毕竟键盘仍然是我们输入文字的最佳手段,鼠标或触控板仍然是图形化界面下最好的控制方式,为什么我们要抛弃很好的东西?而语音的糟糕程度,我们也已经领会过一次了 。
当然,“渐进式的创新”仍然存在 。我们可以期待在 MacBook Air 这样的超薄本下实现高负荷的办公,而触控屏也让我们打造出了 Surface 或是其它形态的变形本 。这意味着,尽管形态已经基本固定,但在不同的阶段中,个人电脑的“最优解”仍然是在不断发展的 。
游戏机本质上是个内容生意
和 PC 笔记本一样,现代游戏主机衰落论同样被提及了很多次 。这其中有外部竞争者的原因 。毕竟时间本来就只有这么多,玩手游又不费脑子,愿意玩主机游戏的自然只有少数,我们没理由不怀疑游戏机的未来 。
但和 PC 或是智能手机不同的是,游戏机服务的不是大众市场,而是玩家市场;它不是一个纯硬件载体,而更多是一个依托游戏内容的产业 。这也让它在寻求形态“最优解”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