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什么时候攻进了城,《长城》里面所谓的那个怪物到底是什么

汉尼拔抓住机会打了几场胜仗,吸引了当地的高卢人加入了他的队伍,人数扩张到了50000人 。战争到了这里,汉尼拔失算了 。因此,到了燕昭王的时候,他决心报齐国破燕之耻 。而这两座城也成了齐国复国的象征 。随后波斯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亚历山大的左翼部队对上了对方的右翼部队,中间的马其顿方阵主要是顶住了对方的“不朽军”的冲击,右翼的部队拖住了对方左翼的进攻,这个时候,战场在一瞬间出现了一个空档,亚历山大瞅准了这个空档,率领他的精锐骑兵直接冲向了波斯国王大流士 。
汉尼拔为什么不进攻罗马城?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汉尼拔是西方历史上的“战略之父”,我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坎尼战役上,但实际上在他从西班牙出发到今天的法国西南部再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进入到意大利,以及在意大利的一系列作战,都是他之前规划好了的,整个全部的行动都是在他的战略规划之中,而不是一两场战役,因此他才成为了西方的“战略之父” 。
要知道汉尼拔当时为什么不进攻罗马城,我们就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立志对抗罗马一切都要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晚期说起,当时迦太基和罗马争夺的主要焦点就在西西里岛 。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作为迦太基的统帅,负责后期西西里岛迦太基陆军同罗马陆军的作战 。虽然他作战英勇,也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是终究无力回天,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海军被罗马海军彻底击败(迦太基只能说是海军大国不能说是海军强国),从而最终失去了西西里岛的控制权 。
从西西里岛回来之后,哈米尔卡·巴卡就去了西班牙,并带上了汉尼拔 。他在西班牙建立了迦太基人的殖民地,并被迦太基任命为西班牙总督 。汉尼拔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就立下了自己的誓言“终生与罗马为敌” 。在汉尼拔的父亲死后,汉尼拔继承了西班牙总督的职位,并且积极筹划对罗马的进攻 。汉尼拔的师傅——亚历山大战术汉尼拔实际上的师傅是亚历山大,是的,你没听错 。
从战术到战略,实际上汉尼拔一直都是师承亚历山大 。汉尼拔有希腊语的教师,他经常听希腊语教师讲关于亚历山大的故事,从那些故事中,汉尼拔逐渐学会了亚历山大的战术精髓——步兵与骑兵结合的战术 。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亚历山大是靠的当时天下无敌的马其顿方阵获胜的,实际上并非如此,马其顿方阵只起到了一半的作用,另一半的作用就在于骑兵 。
亚历山大一般来说是用马其顿方阵重步兵顶住对方的主攻,吸引对方的主力,然后出动自己安排的侧翼的骑兵(他每战都亲自带领他的精锐“伙友”骑兵冲锋)发动进攻,或是扰乱对方阵型,或是绕到对方身后发动突击,从而打乱对方全军的部署,造成对方全军混乱,从而获胜 。举个例子: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的一场主力对决的战役 。
这个战役在我本人发布的西瓜视频里面有,是翻译的国外对这个战役的视频制作 。图中这种画叉的部队为步兵,粗线条的为重步兵,马其顿这边就是马其顿方阵,细线条的是轻步兵 。图中这种情况的代表骑兵,带星星的部队为国王亲自带领的部队 。红色为亚历山大军,紫色为波斯军 。这是战前双方的部署,马其顿这边是骑兵都在侧翼,中间主要是马其顿方阵士兵负责防守,一开始亚历山大就带领他的亲卫队,“伙友”骑兵在侧翼与波斯军的骑兵交手 。
随后波斯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亚历山大的左翼部队对上了对方的右翼部队,中间的马其顿方阵主要是顶住了对方的“不朽军”的冲击,右翼的部队拖住了对方左翼的进攻,这个时候,战场在一瞬间出现了一个空档,亚历山大瞅准了这个空档,率领他的精锐骑兵直接冲向了波斯国王大流士 。结果大流士挡不住亚历山大的进攻,从战场逃跑,这就导致了波斯军的全军溃败,接下来就是收拾残局了,波斯军不断的从战场上逃跑,自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最终被马其顿军击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