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成语来源及历史故事介绍

中国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 使南渡之后的东晋王朝统治得到了稳定,南北分治形成事实 。该事件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内容多有取舍,但是“风声鹤唳”场景的描写却为历代编者和文人津津乐道并不断渲染 。
鹤,水鸟名,似鹄,長颈高脚,丹顶白身,颈翅有黑;唳:叫声,鹤常以夜半鸣叫,声闻八九里 。
“风声鹤唳”的具体夸张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败退的军队对于任何声音都非常敏感、恐惧 。
这个成语最初在南朝齐时编撰的史籍中出现,后来被唐代编写的《晋书?谢玄传》所采用:“……(符)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晋兵)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
再看成书于宋代的《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七:“……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
清代杜纲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南朝秘史》第一卷则有了更加细腻的描述:“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入寇,发兵八十七万,前临淝水,旗鼓相望,千里不绝,举朝大恐 。(谢)安不动声色,命谢玄、谢石率兵八万拒之 。将士奋勇,大败秦师 。死者蔽野,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将至,心胆俱裂 。”
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就叫“风声鹤唳” 。
【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成语来源及历史故事介绍】【解 释】: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 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

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成语来源及历史故事介绍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近义词】瓦解土崩 杯弓蛇影
【反义词】风平浪静 望风披靡 所向披靡
【成语典故大讲堂】
西晋末年发生了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

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成语来源及历史故事介绍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
【成长心语】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张,要镇静;领导者要谦虚听取部下的意见,指挥得当,统领好整个团体,不能自以为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