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选举》说到入仕,最著名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了,但科举又并非入仕的唯一途径 。《清史稿》中有文官来源的记载,其中科甲就是科举这条路选拔出来的士子,也就是有做官资格的举人、贡士、进士,但举人又不一定能做官,朝廷有缺了先仅着贡士、进士候补,举人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举人 。因为国子监还有一批贡生、监生,他们或是贵族高官子弟,或是地方选派的尖子生,他们入仕的机会更大 。
另有恩荫惠及的子弟,也是拥有更捷径的入仕门路 。议叙是指有特殊功劳的人,经督抚保奏,由部议授予官职 。官学生和杂流往往是在官学伴读的人,以及其他非正途入仕者 。俊秀是指平民捐监,获得国子监的文凭,并非直接入仕,是先解决身份问题,就像今天某部门要求晋升时得有研究生文凭,所以就会有人读个在职研究生,或者到党校进修取得一个同级别文凭 。
“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 。”——《清史稿》咸丰年间,国家内忧外患,财政压力增加,朝廷为了收取更多捐银,广开入仕门路,因此造成“登进乃滥,仕途因之淆杂矣” 的局面,为了区别各类官员之轻重,便有了正异途之分 。大体上将经过考试、选拔或荫袭者视为正途,其余都视为异途 。
而在异途中“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 。非科甲正途,不为翰、詹及吏、礼二部官” 。也就是说正异之分是以入仕途径为依据,入仕后也有区别对待,正经八百科考出身的才是真正的人才,异途出身的不能进去科教、礼仪、组织部门工作 。所以清朝的官场里存在一个鄙视链,三甲鄙视非甲,科甲鄙视异途,左宗棠被鄙视就是因为这个,捐纳出身的就更不用说了 。
在实际待遇上正途也要比异途好,比如同样是侯补官员到各省,正途出身的,每月个有二两银子的生活费,捐官则没有 。正途出身的代理或署理职能部门期间,是按照一半工龄计算的,而捐官代理期间是不算工龄的 。大部分捐官等缺时间远远高于科甲出身,除非继续花钱捐资 。然而不管是正途还是异途,有三类人是无入仕资格的:首先是从事低贱职业者,常见为“下九流”工作经历的,如剃头匠、算命先生等;其次是家奴,即奴才出身,或者在大户人家做过长工的;最后是祖父一辈有重罪的,这个相当于政审了,无论科考还是捐官,当时的政审必须提供三代人履历 。
这三类人是科举无门,捐官无路,没有任何入仕的机会 。清代捐纳制度的特色上述正途异途之分,由此可清晰认识到捐官是不走正道的途径,清代的捐纳却首开于康熙十三年(1674),万万没想到吧?康熙这样伟大的皇帝开创了清朝的卖官鬻爵 。为何呢?因为在康熙十二年爆发了三藩之乱,清政府需要大量财政支撑,而且之后收台湾、平噶尔丹、抗击沙俄等重大事项一直没停过,所以卖官鬻爵就是财政增收迅速见效的手段 。
当然卖官鬻爵象征政府昏聩,清政府当然不能明说国库没钱了,所以找了个借口,即“其始固以搜罗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 。即当时工部人才匮乏,很多具有工程才能的能工巧匠没法参与科考,他们想入仕只能走异途,卖官鬻爵是为了补充实用型、专业型人才储备 。然而清政府也做过补充,说“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这个才点明了事实,捐官就是为了补充财政不足 。
如咸丰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军兴饷绌,捐例繁多,无复限制,仕途芜杂日益甚” 。由此可见,捐纳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所以清朝的捐纳制度具有明码标价的特色 。但皇帝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的明白卖官鬻爵不是长久之计,甚至是弊政,所以他们不可能自毁长城,置社稷于不顾 。针对卖官鬻爵的现象,皇帝也会做以调控,在无较大财政需求时,整肃朝风、停止捐纳 。
推荐阅读
- 店长个人工作总结,电气运行工作总结怎么写
- 紧做好节后卷烟营销工作,卷烟上柜率累计怎么算
- 监事的法律职责有哪些,股份制幼儿园监事总结怎么写
- 有关教育的论文,教育方面有关的论文怎么写
- 引流推广的论文怎么写,第三方平台推广论文怎么写
- 并安装驱动。,家庭监控怎么安装
- xt390刷机教程,oppo手机怎么刷机啊
- 苹果5序列号查询,苹果5怎么查序列号
- 安徒生情怀壁纸怎么导在相册
- 我的坚果闹铃怎么不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