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链接刘大杰是郁达夫的学生 , 聪颖多才 , 深受郁达夫的喜欢 。何况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也入选了小学的课文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 , 郁达夫认识了周恩来、郭沫若 , 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 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 一扫往日的颓废 , 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
简述郁达夫小说特色?

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文章插图
郁达夫(1896—1945) , 浙江省富阳县人 。1911年随兄赴日本留学 , 192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郁达夫初学经济 , 后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体诗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筹建组织了注重自我创造、反抗社会黑暗、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 与郭沫若同为创造社的骨干分子 。参加发起创造社前后 , 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
早期作品《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 , 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 , 着重表现作者自已内心的悒郁、苦闷 , 具有一种灰色、感伤的调子 。其中《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 , 于1921年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 , 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923年至1924年间 , 他因生活的奔波 , 对下层人民有所了解 , 小说创作发生了某些变化 , 现实主义成分有所增长 。
《茑萝集》中的自叙性作品《茑萝行》感伤情调仍较严重 , 而到《寒灰集》中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 则已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1927年前后 , 郁达夫避居杭州 , 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 , 写出了《迟桂花》《迟暮》、《瓢儿和尚》等反映隐士式安逸、恬静生活的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 , 人物形象比较清晰 , 文笔舒徐清澈 , 艺术上有值得称道之处 。
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是1935年写的《出奔》 。这篇小说以大革命为背景 , 写一个青年革命者被腐蚀、收买到觉醒而“出奔”革命的过程 。在题材上有了突破 , 艺术上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 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上是一个可喜的进展 。郁达夫多写自叙性、抒情性小说 , 目的不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 , 而在于抒发个人情怀 , 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 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
【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文章插图
漫步于名古屋大学校园 , 没想竟然发现郁达夫先生的碑文 。郁达夫 , 1896年生 , 小说家 , 散文家 , 诗人 ,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曾与鲁迅创刊合编了《奔流》 , 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了“创造社”;好像与徐志摩还是同班同学 。代表作品是《沉沦》 ,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片小说集 。于1945年9月 , 日本战败后 , 被日本宪兵在苏门答腊枪杀(由横滨市立大学的铃木正夫先生证实) , 终年49岁 。
为什么徐志摩、郁达夫的私生活都挺乱的?
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