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钗头凤》到古筝曲,临安遗恨古筝什么调的( 二 )


而佛教的琴曲琴谱,如《枯木禅琴谱》中的《独鹤与飞》《云水吟》《那罗法曲》《枯木吟》《莲社引》之类,大家也是熟悉的,这些从琴谱名称及内容上就可以明白 。理论方面,琴到了明朝日臻完善 。今人谈琴,最常援引之文大抵是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以二十四况论琴,即:和、静、清、远、古、恬、淡、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
许多人把这二十四况当成琴的通则去阐释,大谈特谈 。殊不知它强调“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要让人从琴音中感到“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讲的其实是仙家之琴,因为它原本就收录在《大还阁琴谱》中 。
大还者,还丹也 。因是仙家论艺,故曰:“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之场;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 。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其之谓澹 。舍艳而相遇于澹者,世之高人韵士也 。而澹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澹而澹之妙自臻 。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 。
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 。”(淡况)又说琴的古,可使“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 。由此等言论及文献看,即可知我们现代继承的,其实是一种深受仙家与佛徒气味濡染的琴学 。在此中,虽然也讲儒家琴德,但雅人深致,亦自以离俗为高,不觉与释道相近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