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新闻反转现象,如何看待新闻反转 论文( 二 )


比如论文,以前有人一年发2、30篇论文,大家看简历就觉得厉害厉害,在各种评价中,一下子就把那些只发了几篇的人给干掉了 。各种宣传报道也会吹他有多厉害 。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宣传这种事了,甚至没人敢宣传这个了,在现在的学术界,一年发2、30篇文章,是要被人质疑,甚至遭人鄙视的 。这就是导向的变化 。想反,如果一个人花了2、3年搞出一个研究,发表了一篇nature,那大家还是很佩服的,国家也认可 。
因为这种层次的成果,一般人是很难刷数量的,国家需要的就是这种有一篇算一篇的高水平论文,而并不是不看论文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测评表里只让学科填报40篇论文,别的论文再多,也体现不了 。所以,对学科来说,集中精力来产出40篇高水平论文,远远比发100篇普通论文划算,因此,学校也不会拿钱支持老师们发普通论文 。
项目也一样,以前一些学校允许横向项目评职称,只要到校金额够高就行,比如我做10个10万的项目,就比别人一个30万的自然基金要好 。但现在多数高校都改了,要么统一要求国基项目,要么要求单个项目金额要超过一定额度,比如50万 。这样才能体现项目的质量 。这就是导向上的变化 。并不是题主说的唯论文到唯纵向,而从看数量到唯质量 。
厦大副院长博士论文涉抄袭硕士生毕业论文,为何抄袭学生论文事件屡见不鲜?

怎么看待新闻反转现象,如何看待新闻反转 论文


抄袭学生论文、学术造假、同行评论造假……近些年学术界不端事件不断爆出,有些规模很大,让人唏嘘 。厦大副院长博士论文抄袭已经不是首例这类案例 。几年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商学院前院长孙选中,在2008年4月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服务型政府及其行政机制研究》 总字数18万余,除去封皮、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等,正文约16万字,其中约6万字与他人此前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重合或高度相似 。
恰好那段时间我在协助女儿做一个课程大作业,作业布置上第一个要求就是原文引用别人文章观点的时候必须先得到作者的允许,还要清楚注明作者和来源,我告诉她孙选中的疑似“剽窃门”时,她十分不解地问,“美国小孩子都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中国的专家会去做,而且还会有很多专家去做?”在中国抄袭、剽窃蔓延一直是被广泛诟病的恶习,尤其是在学术界 。
近些年来,不少类似孙选中这样的“泰斗级”人物被纷纷曝光,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一大把,这其中李连生事件给我的印象最深,不是因为这位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的造假严重程度,而是因为从2007年起西安交大有六位老教授连年对他进行举报居然都被校方阻止了,最后还是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后才开始处理,这让我忍不住去猜测学术造假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
更可怕的是,这两年中国人抄袭剽窃等学术丑闻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了 。这从英国一家学术性医学和科学文章出版社大批撤回中国涉假论文的数量便可见一斑 。就说不久前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一次性撤下中国学者发表的107篇论文吧,不仅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而且卷入这次极不光彩事件中的不乏有来自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颇有名气的学者 。
如果说事件本身已足够丢人,更丢人的是中国科协会却出面指责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理应对此承担责任”,认为其“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导致有漏洞可钻,不禁让人无语,难道我们必须让别人像防贼一样随时严密布防才是?而我自己的遭遇不用细说恐怕多数的读者都已经知道了 。作为一名原创作者,这些年来我被剽窃抄袭的文章无计其数,私人侵权如今已经不算什么了,可怕的是不乏“国”字号的媒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