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大扫除》,反腐倡廉题材的小品有哪些( 三 )


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太多意义的喜剧小品,它不教给你任何道理,不给你什么启迪,就是想单纯地逗你发笑,发出一些没有意义的笑来 。小品越来越煽情八十年代春晚上的很多相声、小品都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比如前面所说的《吃面条》 。据说,当时春晚导演黄一鹤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让这个小品亮相,有问题准备自己承担 。事实证明,现场观众发出了当晚最为开心的笑声,这种笑显然也没有意义 。
【春晚小品《大扫除》,反腐倡廉题材的小品有哪些】再如王景愚的哑剧小品《吃鸡》,演的是一个人历经困难将一只鸡吃掉,完全没有任何讽刺或歌颂在里面 。人们看到表演者在台上笨拙而执着的样子,发出了最直接的笑 。再后来,盯着春晚的人越来越多,小品和相声等语言类作品逐渐就被赋予更多意义,创作也戴上更多枷锁,一个作品不能只是让大家傻乐,还要让人们悟出一些什么,学到一些什么 。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这几年的春晚,几乎每个喜剧演员都像是国家政策的宣传员,观众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看坐在现场的他们真是难受 。如果说此前春晚的作品只是把意义作为创作主旨之一的话,这几年的小品几乎就把意义当成了唯一目标 。而老百姓看春晚,是来找意义的吗?都能想象出来,创作者在背后绞尽脑汁往其中加意义好让其顺利通过的样子,这样的创作状态,能让观众痛快地笑出来才怪 。
《欢乐喜剧人》变了味道相比之下,最开始几季的《欢乐喜剧人》上的小品要受欢迎得多 。大部分创作者并不把意义放在第一位,相对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放得够开 。创作的出发点首先是让人发笑,如果最后能产生一些意义,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非一味的主题先行 。但这几年的《欢乐喜剧人》作品也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编剧脱离生活是一方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前面闹剧,后面拔高,使得作品都是两张皮,从让观众笑到让他们哭缺少有效的衔接,看上去非常不自然 。
郭德纲的相声尤其早期的相声为什么大受欢迎?他那时在剧场表演没有那么多顾虑,也不用承载什么意义,把人逗笑观众就欢迎,下次他还买票来听 。当时的春晚相声已经大势已去,人们以为相声就是那么说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郭德纲,让人们感叹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说 。退一步说,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是不是就出不了好作品?也不尽然 。
同样是所谓反腐题材,有一年春晚麻花团队的《投其所好》也非常精彩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夜行记》也是命题作文,主要是为宣传交通安全而作,立意是临时决定的,但仍旧成了经典 。不是所有喜剧都适合追求悲剧核心重现再来看“喜剧的核心是悲剧”这句话 。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如果是大喜剧,比如一部大电影,是可以这样做一些追求的,但也不是每个都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