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进教材,如何让三生教育进校园( 二 )


如今传销式“感恩教育”进校园,小学生痛哭,这种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从2015年以来,“感恩教育”就开始进入校园 。根据互联网上的数据,至今为止“感恩教育”的演讲会已经在全国20余省各中小学中巡回举办 。在一段感恩教育的视频报道中,看到的“感恩教育”是这样的: 一个人在台上,对台下几百名学生声嘶力竭、慷慨激昂的说: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妈妈是最伟大的,那就是中国孩子的母亲!她们一年到头在家做牛做马,她们一年到头为我们付出,我们从来不理解她,我们从来没有想想她的不容易!最后我们的妈妈有了情绪,她们只能发泄在她们最有安全感的人身上,那就是你们!如果不发泄出来,我们的妈妈就不能继续正常的更好的爱我们!首先从感受上来说,这样的感恩教育没有给孩子带来被爱,被支持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而你从来都不理解,你对得起你妈吗?”的羞愧感 。
心理学家大卫 霍金斯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他意外的发现“羞愧”竟是最负面的情绪 。我不禁怀疑,这种激发孩子羞愧心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 。同时让我非常不安的是内容上的谬误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应该是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和付出与之后,一种内心升涌起暖意,一种自然的希望回报的愿望 。而不是像“感恩教育”老师所说的,“妈妈的唠叨你就应该忍受”的压抑和委屈;也完全不是“你不让妈妈发泄出来,妈妈就会得精神病,就不能更好的爱你”的恐惧;也不应该是喊着“别让爱你的人失望”这样的口号,让孩子们不敢质疑,只能实现父母期望的沉重绑架……这些,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安全感、独立思考能力都伤害太大了 。
我相信,对“感恩”的宣讲中有很过激的,也有比较理性的 。毕竟我们通过媒体听到的只有一个视频和几张照片 。但是问题是,这样主张以绝对化语言、情绪化气氛去做的教育,它的质量的可控度如何呢?媒体上对“感恩教育”的态度其实很一边倒,基本都是质疑的声音 。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会欢迎这样的教育进入校园呢?有的不仅是学生听,还召集所有家长来听,来接受孩子的集体磕头 。
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学校发现,孩子到了某个年龄,会出现违背父母学校的要求,甚至和他们发生冲突、不好好学习的状态 。学校可能在认为,这是孩子太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结果吧 。要评价一种教育理念是不是好,我认为最基础的标准是要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让被教育者追求真相、成为自己,还是要控制一个人,成为我们满意的样子 。
现在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有个别孩子因小事而轻生,学校和老师该如何实施教育呢?
第一,家教缺失,儿童抗挫力不足 。抗挫力的核心是“安全感”,它来自于家教,其要素是“包容错的、赞美对的,率身垂范 。”第二,基于部分儿童“脆弱”的事实,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避免激惹儿童,更不能“体罚”儿童;“体罚”儿童既违法,有招灾惹祸 。第三,忽视儿童与体罚儿童之间,有一个“中庸之道”:包容错的,错的减少这叫仁者爱人;赞美对的,对的放大这叫因势利导 。
教师应该以建构师生关系为第一要务,师生关系第一,学生学习成绩第二 。把课讲得有趣才是正道 。孔子有教无类、仁者爱人、因材施教,才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为“万世师表”;沙利文无条件地包容,能使又聋又瞎又哑的海伦凯勒成为作家 。人民教师高者为“万世师表”,其次“教书匠”,但决不能“违法”——体罚学生违犯《未成年人保护法》,而且招灾惹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