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科技》杂志介绍和评价,中国西部科技杂志怎么样

为了便于把这个思路说清楚,我思考了下面一组公式来辅助进行解释,可能不太准确:30年前:大学=教授 研究生,企业=管理人员 工人;现在:大学=教授(有危机感,有理论和前沿优势) 研究生(有危机感),企业=管理人员 科研人员(有实践优势) 工人;不远的未来:西部科技创新港=强强联合体/企业研发中心【教授 研究生 企业(科研人员)】,充分整合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两个方面的科研技术优势 。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介绍和评价,中国西部科技杂志怎么样】要想把西部科技创新港的使命和意义说清楚,就首先要举2个例子:1、20-30年前,我国修建的世界级桥梁不算多,那时候,设计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桥梁,设计院都需要借助类似西南交大,同济大学这类桥梁科研实力比较强的高校力量一起进行研究设计,甚至到了施工阶段也离不开这些大学,但是现在,我国桥梁建设的国家队——中铁大桥局集团有自己的桥梁院士,有自己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自己的设计院,长江黄河上面的大型桥梁,一座比一座复杂,设计研究和施工建造基本上自己就搞定了,对高校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什么?因为产业建桥实力有了大幅的提升,为什么产业建桥实力大幅提升呢?因为企业的科研力量越来越强,有自己主导的高端科研平台,过去很多依赖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事情自己就搞定了,效率还特别高,也能更加机动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科研投入产出比上面也有优势 。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那这些学校怎么办?固然企业的科研活动相比较高校的科研活动也有一些区别,或者说在理论研究方面,企业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是比某些高校要差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类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是说企业不得不求助于你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少,科研经费来源有隐忧,那这个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就是个让高校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了 。
2、华为大家都知道很厉害,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一家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家这可能不知道,华为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华为养活了一大堆科学家,整天在实验室搞研发,注意,这里的科学家不在大学,不在科研机构,在华为这个企业里面,华为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研发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华为有一个化学科学家研发出了能够在零下40度低温下保证手机镜头工作正常,光学变焦等摄影功能不受影响的胶水,这种技术一旦掌握,将会很快应用在产品中,产能极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且能够快速迭代,在这里科学家和市场需求已经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直接进行了关联,华为不可能将市场需求发现以后再去找高校协作,等到作出产品,可能黄花菜都凉了,效率太低,这里的效率不仅仅是时间效率,工作效率、沟通效率,还有创造价值的效率 。
你看,科学家不在高校的实验室,而是在企业的实验室,这是不是和上面大桥局的情况有点像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想大家应该已经体会到了,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这种组织形式到底能不能适应社会?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体现存在的价值?大学到底走向何方?如何才能把大学为社会进行价值创造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掘和激活,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大学如何体现效率?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各个大学领导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严肃命题,西安交大也不例外,特别是西安交大在和上海交大等高校差距越拉越大的情况下,西安交大怎么办?王树国校长给出的答案是:以西部科技创新港为载体,探索21世纪新的大学形态,具体做法就是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体量智慧学镇,在其中实现产学研的近距离合体,体现效率,创造价值,你可以理解他是一个新校区,其实他更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这个园区中有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大量科技精英,有从事科技创新的大量专家教授,也有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多企业的研发中心就直接在园区中),在这种新的大学形态中,市场需求近距离高效率进行响应,发挥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研究特长,对高新技术快速就地转化,产品在包含企业员工和高效专家教授等研究人员的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中用密集研发活动被迅速迭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