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为什么这么出名,孙悟空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 二 )


在“贪嗔痴”一而再、再而三的戏弄下,心魔在唐僧心中不断壮大,基本导致了取经团队信念崩塌,一个说“不要我做徒弟只怕你西天去不成”,一个说“我命在天该哪个妖怪吃了也算不过,如果再与你相见,我就坠了阿鼻地狱” 。这种矛盾,也很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宝象国黄袍怪能轻而易举地瓦解取经四人组,而为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取经团队一直摩擦不断,直到真假美猴王时才真正解决,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
《西游记》中故事那么多,为什么三打白骨精流传最广?
小时候看《西游记》,会觉得“三打白骨精”不精彩,主要是白骨夫人并非强大的妖魔,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也没有妙趣横生的神通变化,还搞得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实在扫兴 。长大懂事后,再来重新品味,发现“三打白骨精”果然精彩 。首先,这个故事最能体现孙悟空的“忠” 。想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何等的威风八面,连玉皇大帝他都不放在眼里 。
但自从唐僧从五行山下把他放出来后,他忠心耿耿,誓死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虽然履遭肉眼凡胎的唐僧误解、驱逐,特别在最后一次唐僧念动紧箍咒的情况下,孙悟空硬是强忍疼痛,打死白骨精后,才磕头拜别 。其次,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取经路上最大的“难”并非外在的妖怪,而是师徒四人内部的猜忌 。唐僧不相信孙悟空说的话,猪八戒看热闹不嫌事大,而沙僧永远就是一个没有立场的老好人 。
这个外表看似强大的取经队伍,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被一个小小的白骨精用了点障眼法,瞬间瓦解,确实令人深思 。最后,这个故事也常常被用来告诫自己:不要被漂亮的表象所蒙骗 。白骨精本领不高,是不敢露本相去抓唐僧的 。于是她或变成村姑,或变成老婆婆,或变成老爷爷,伺机接近唐僧 。但不管她怎样变化,漂亮的外表下总是藏着一颗凶残的心,这极具警示意义 。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古人为什么喜欢用三次的写法?
我首先要问《三国演义》,《西游记》是经典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回答:经典无疑 。那我继续问:写这两部著名经典的人是什么人那?回答那就不一样了,那么我的回答就是:他们是高人 。不是高人才子,不是知识渊博的才人,写不出这样的经典名著,可以说作者对天文,地理,人情,道教,佛教,军事以及政治等等领域都有所领教,也可能有自己的亲身体会 。
《三顾茅庐》,刘备如一次便把孔明请出山,那么孔明就不算高明人士了,也不可能流传千古,如第二次孔明就出山,显的轻薄了 。第三次两方的意愿就都足了,作为刘备我诚意以至,你不出山是我德才不具,你已无意随我,不可能等四次请你 。作为孔明心里明白刘备的诚意,孔明自己其实早就想追随刘备才是自己的出路 。为什么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已定 。
再不出山就把弦拉断了 。事不过三,过三就多余了,浪费时间笔墨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一打便死了,那不算精,二打死了故事情节太简单化了,突出不了唐僧取经的坚难,也显不出悟空任重道远,凡事顺顺当当,怎吃一欠,长一智,也表现不出跟随师父的决心 。三打几方面全完美 。很合理 。三,这个数很好,事不过三,过三则余,少三则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