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弹堂结婚有什么区别,51弹弹堂结婚系统详解( 二 )


怕不吉利 。请去做喜被的一群妇女们,叽叽嘎嘎地说笑着,手里忙活着,有的负责絮棉花,有的负责穿针引线 。到了饭口,主家要管饭,七个碟八个碗的,很是热闹 。如今,生活富裕了,做喜被不再那么受重视了 。请人做被的少了 。(除了棉花被)直接买现成的蚕丝被、羽绒被等 。当年,我结婚时的一套被面用去了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算棉花 。
你所了解的家乡传统婚姻习俗与家乡当前婚姻习俗有何本质区别?
我所了解的家乡传统婚姻习俗有极为浓郁的文化特色 。一,家乡传统婚姻习俗的“一家养女百家求” 。所谓一家养女百家求,是男婚女嫁婚姻模式的直接产物 。男女婚姻,是要男方主动求取的 。不管少男少女二人意愿如何,男方都要像《牡丹亭》里的私塾老先生陈最良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那等的君子”,要“来好好的求她” 。
我所了解的家乡的婚姻,自由恋爱的比较多 。比如,李白说的“妾发初覆额,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男女青梅竹马的相处,后来发展成相互爱恋 。而男女双方的长辈也赞许 。但即使是这样,男方的“求”,还是免不了的 。假如少男少女双方心仪,但长辈不同意;又假如只是少男少女某一方有意愿;再假如少男少女根本就不认识……如此种种就更需要男方的“求”了 。
男方“求”的形式,就是“起媒” 。家乡的“起媒”,传说中有所谓“三媒六证” 。但我的记忆中,是男方请两个媒人:一个媒人与女方关系较近,代表女方;一个媒人与男方关系较近,代表男方 。两个媒人去女方家里说媒,不需要媒人的所谓舌绽莲花,口若悬河,而是实实在在的说明少男少女双方婚姻是如何适合,男女双方的家庭是如何门当户对 。
女方家长不管同意不同意,都是客客气气的“摆茶”接待 。所谓摆茶,就是家中大堂桌子上摆上糕点瓜子和香烟香茶 。不管女方家长内心同意不同意,媒人上门,都不是一次就能说定的,必须两次三次 。这是礼节 。当然有女方或者女方家长真的不同意的,那就不是媒人能说合得好的了 。家乡的男女婚姻,在我的印象中,很少出现强媒硬保,逼迫成婚的 。
假如女方不同意,倒是有“烈女怕缠夫”,男子死缠烂打最后成就姻缘的 。传说中,家乡的男女婚姻还有一个“合八字”的做法,就是把男子和女子的生辰八字交给算命的瞎子,来算算八字合或不合 。比如说男女双方一个属蛇的,一个是属虎的,就是所谓“蛇虎如刀凿”,属于八字不合,不能成婚 。不过我没有那个记忆 。二,过礼 。家乡的订婚,“过礼”两个字,有比较繁复的做法 。
一是,“女方上门” 。所谓“上门”,就是女方到男方家里“看家”,也就是看看男方家里的情况,正式见男方的父母,所谓“丑媳妇见公婆面” 。但这个礼节实质上,是女孩子通过了解男方家里的情况和未来公婆的品性,决定是否最后同意这门婚事的关键一环 。二是,“定婚” 。就是男方通过媒人与亲属,送花红彩礼到女方家里,正式定下亲事 。
男方父母送给金银首饰给女子,女方也送给男子刺绣的帕子之类的小物件,以做定婚表记 。如同《金钗记》里黄府小姐黄秀英和公子王金荣,互赠金钗和白扇为婚姻表记差不多 。三是,“送鞋样”,就是男子把自己的鞋拓成鞋样送给女方 。从此以后,男子的鞋就全是女子制作了 。从此男女双方互相托付终身了 。三,结婚 。一是,“送报日礼” 。
所谓报日礼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里送礼,并定下结婚时间 。二是,“婚礼” 。家乡的婚礼,是男子家派壮汉去女子家抬来四箱四柜全副嫁妆,女子乘坐花轿,吹吹打打,嫁到婆家 。当然,嫁妆的多少,得看女子家里的经济状况 。有钱的女儿家的全副嫁妆是棺材在前,以表示对婚姻的终身不渝 。女子家里抬来的箱子里有压箱钱,是女方父母送给女子以后不时之需的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