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你认识鲁迅,鲁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 二 )


无奈之下,眉间尺只能躲起来,在躲避期间遇到了一个黑色人,此人说可以帮他报仇,但是要他两样东西,一样是他的头颅,一样是雄剑 。眉间尺相信了他,把两样东西送上 。之后,黑色人拿着这两样东西见了楚王,他机智的骗过了楚王,在金鼎前,用雄剑将楚王的头颅砍下,成功报了仇 。主题解读关于复仇复仇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意味着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可能同时走向毁灭 。
因为复仇的前提是一方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这种侵害在正常的方式下是得不到补偿的,因此要想复仇,只能采用极端的方式,让对方的利益也同样受到相同的侵害 。在复仇过程中,可以看到复仇的两个特点,首先,复仇是以侵害为最终目的的,复仇者要达成的目的是对被复仇者造成侵害,而这样做的动机是其自身已经受到侵害;其次,复仇者与被复仇者之间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复仇者之所以要采取复仇的行为,是因为在正当的情况下他难以得到公正的补偿 。
这也就注定了复仇的结局--走向毁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父债子偿”、“子报父仇”的说法,但按照主流价值观,人们并不赞成这样的“复仇”方式 。中国还有句古话,“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主张用隐忍的方法代替仇恨 。这种隐忍的方式,其优点在于保全自身,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相比复仇走向毁灭,确实有明显的优势 。
选择隐忍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好处,首先,如果施暴者没有那么残暴,面对逆来顺受的隐忍者,可能会放你一马 。其次,如果隐忍者运气好,还有可能碰上咸鱼翻身的机会,成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佳话,反之就会成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反面教材 。历史上选择隐忍的名士大有人在:比如越王勾践,刘秀、孙膑、韩信、司马懿、司马迁等 。
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语“冤冤相报何时了”,强调的依旧是复仇的危害与隐忍的实惠 。冤冤相报只会让双方陷入更大的痛苦和仇恨当中不能自拔,而隐忍则可以使双方在痛苦中得到解放 。从复仇的现实结局来说,复仇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原则 。那么,问题来了,《铸剑》为什么要推崇复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复仇的前提加以理性的认识 。
复仇的由来是仇恨,但仇恨的程度并不相同,一种是弱肉强食,就是双方势力不均衡 。一种是均衡势力下的暴力,便是普遍意义上的侵害 。势力均衡下的暴力,除非在野蛮时代,否则便会受到社会正义的排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把“隐忍”的方式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但是对于非均衡势力下的暴力,受害者本身没有任何机会通过正当的途经来主张自己的权益,获取补偿,复仇便成为化解仇恨的唯一方式 。
比如:水浒传中众多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这里体现的便是非均衡势力下的复仇 。势力均衡下引发的复仇意义不大,因为被侵害的一方有能力采取正当的方式伸张正义,没有必要走入以牙还牙的复仇轮回中 。但是在非均衡势力下,施暴者的性质被改变了,他是以残杀弱者为终级目的的,所以复仇此时的意义便不同了 。《铸剑》中干将就是在这种非均衡势力之下,遭到了楚王的杀害 。
无辜被杀,一个平民正义的主张无处申诉,干将的冤屈便只能通过复仇这种方式来实现,他的儿子眉间尺复仇的意义便产生了,受到了正义的驱使,必须争取回一些尊严,纵然搭上性命也是值得的 。如果选择隐忍,隐性埋名、没有尊严的苟活着,一个人就会陷入,没有历史,没有未来的虚空当中 。这样的仇恨同样影射到了第三人黑色人身上,所以,当他看到眉间尺无法实现报仇的愿望而痛苦时,毫不犹豫的接过他的重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