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陆逊学什么技能,陆逊到底有多优秀


古代大军的统领一定要会武功吗 。举例有诸葛亮,陆逊?
从中国历史来看,这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作为一军的统帅,对个人武力值并没有特殊要求 。从古到今,统帅军队都是一项脑力劳动拿起武器一窝蜂无脑冲的打仗场景,只出现在演义或者影视剧中,在真正的历史上,指挥打仗是一项高级的脑力劳动 。所谓“谋定而后动”,一军的统帅有以下主要责任:约束队伍,落实纪律 。战场上没有纪律的军队,绝对没有战斗力 。
要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的理想纪律状态,统帅必须奖惩分明、明察秋毫以及高明的统御水平,这与个人武力值没关联;判断形势、做出正确决策 。被称为历史上最会打仗帝王的李世民,曾经对自己为何屡次以少胜多做出了解释 。他说,我之所以屡战屡胜,是因为我只要临阵观察片刻,就能发现对方的弱点所在,其后便抓住这一弱点猛攻,直至对方崩溃 。
要形成这种能力,显然与武力值也没关联;统帅还要能挑选、培养、使用正确的武将 。统帅是一支队伍的大脑,武将才是前线的骨干,优秀的统帅,麾下必定人才济济 。而如何识人用人,为每一场具体战斗安排合适的将领,更是一项脑力劳动;打顺风仗时头脑清醒,以免乐极生悲、骄兵必败;逆境时驾驭队伍避免崩溃,并鼓舞士气,寻机反击或撤退,这是脑力劳动;协调后勤,组织各支队伍密切配合,当然也是脑力劳动 。
【36计陆逊学什么技能,陆逊到底有多优秀】不同的战争,对统帅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上述几点是基本的素养要求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文弱书生能够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比如“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雪夜袭蔡州”的李愬,当然也有我们最为熟悉的诸葛亮等 。身先士卒类型的统帅也有,不过这样既有优势、也有弊端一军统帅身先士卒,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中国冷兵器时代武力值巅峰的代表人物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他是绝对的统帅,但每次打仗也是时常冲在第一线,甚至修筑工事这种苦活脏活他也亲力亲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皇帝冉闵,自身也是一位武将,他在战场上双持长柄武器,骑着战马所向披靡;李世民更是冲在一线的代表,他旗下的精锐重骑兵“玄甲军”,就是以他自己为前锋;在战场上他最擅长的还有骑射,时常箭无虚发 。
类似的统帅还有很多,不一一罗列,这种风格的优势很明显: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队伍的士气鼓励很大,所以这种类型统帅麾下的兵马普遍作战勇猛、不畏惧死亡 。到这种风格的统帅同样有弊端:冲在第一线,性命的风险随之升高,若统帅有个三长两短,队伍的处境将会很不妙 。比如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他跟随堂哥打仗,学会了身先士卒的风格 。
他在作为行军总管讨伐刘黑闼的战斗中,自己带头冲锋却当场战死,后续大军整体崩溃,导致唐军大败 。结论古时作为一军统帅,只要具备统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个人会不会武功、能不能上阵杀敌,其实并不重要 。在后面运筹帷幄能够有助于自己保持清醒,冲在第一线则可以鼓舞士气,两种风格的统帅各有优势,至于选哪种,主要得看菜下饭,有啥用啥 。
《三国演义》讲的36计谋略与战法!诸葛亮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说明了什么?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一部军事韬略的通俗读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和军事智谋,而古代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谋略,特别是古代兵法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一些精华计策 。《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和古典兵法,三者是相通的,都是讲述谋略和韬略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孔明为刘备制定的蜀国战略计划,属于战略策划的范畴,短短的一篇《隆中对》筹划好了蜀国的近期战略、中期战略和远期战略,阐明了蜀国的主要敌人和必须联合的盟友,说明了需要采取的策略,是很棒的一篇战略策划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