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朋友的老字是什么意思】
4 , 老吾老以人之老是什么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老”(动词):尊敬;第二个和第三个老(名词):老人、长辈 。第二个是自己的长辈 , 第三个是别人家的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的意思 , 第二个和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 , 第二个是自己家的孩子 , 第三个是别人家的孩子;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词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注音】:lǎo wǔ lǎo yǐ jí rén zhī lǎo【释义】:老:敬爱 。尊敬我家里的长辈 , 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 , 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 , 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 ,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5 ,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 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 , 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 , 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 , 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 , 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 , 塑造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 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 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 , 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 , 民其允怀”的思想 , 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 , 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 公而忘私” ,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 , 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 , 主张“仁者爱人” , 强调要“推己及人” , 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 , 已欲达而达人”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 。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提出“兼相爱 , 交相利”的思想 。古人主张“和为贵” , 提出了“亲仁善邻 , 国之宝也”的思想 , 强调社会和谐 , 讲求和睦友善 , 倡导团结互助 , 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 , 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 , 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在民族关系上 , 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 , 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在对外关系上 , 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 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 , 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 , 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 , 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 , 虚以处己;敬即敬人 , 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 , 如孟子所说 , “恭敬之心 , 礼之端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 , 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 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 。孔子说:“不学礼 , 无以立 。”《左传》中也说:“礼 , 人之干也 。无礼 , 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 , 提醒人们不骄不矜 , 戒骄戒躁 。(4)倡导言行一致 , 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 不知其可也” , 认为“民无信不立” 。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 , 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 , 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 。“与朋友交 , 言而有信”;为人思诚 , 信以行义 , “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 。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 , 表里如一 , 讲究信用 , 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 , 重视道德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 ,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 , 是因为人有道德 。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 , 还有精神需要 , 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孟子说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 , 察于人伦” , 即能本着“仁义”行事 。荀子也说 , 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 , 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 , 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 , 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 , 就不能胜物 。总之 , 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 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 , 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6)强调道德修养 , 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说 , “仁远乎哉?我欲仁 , 斯仁至矣”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 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 对人们来说 ,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 人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认为 , “道虽迩 , 不行不至;事虽小 , 不为不成” 。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 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 , 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应当说 , 这是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6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哪首诗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出自《长歌行》这首诗 。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 , 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 , 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 不应浪费时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出自《长歌行》这首诗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 , 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与悲伤了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 不应浪费时间 , 也用来告诫我们 , 要趁年纪还轻 , 好好努力 , 不要到老了的时候 , 一事无成 , 这样只能留下悲伤、悔恨 。《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 , 属于汉乐府诗 , 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此诗从整体构思看 , 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 , 光阴一去不返 , 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 , 发奋努力 , 使自己有所作为 。全诗以景寄情 , 由情入理 , 将“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 , 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 , 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 , 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 , 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 , 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 , 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 ,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 , 寓教于审美之中 。原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 , 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 , 说明光阴如流水 , 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 , 要珍惜青春年华 , 发愤努力 , 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 , 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 , 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 , 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 , 人生也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 , 让青春白白地浪费 , 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 , 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 出言警策 , 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 , 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 ,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 , 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 , 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 , 写到整个自然界 , 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 , 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 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 , 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 , 实际上是借物比人 ,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 , 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 , 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 , 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 , 转眼春去秋来 , 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 , 到了秋天 , 它们成熟了 , 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 , 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 , 由青春勃发而长大 , 而老死 , 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 , 其中一个“恐”字 , 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 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 , 时光像东逝的江河 , 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 , 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 , 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 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 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 , 字面上没有写出来 , 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 , 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 。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 , 秋天自能结实 , 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 。万物经秋变衰 , 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 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 , 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 , 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 , 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 , 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 , 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 , 深沉含蓄 , 如洪钟长鸣一般 , 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 , 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 , 徒叹奈何 , 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