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名楼,名震江南( 二 )


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
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 。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 。”(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 。
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 。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 。“时来风送滕王阁”,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 。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 。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绪曾为滕王阁作《滕王阁赋》,王仲舒又作《滕王阁记》,传为“三王记滕阁”的佳话 。
后大文学家韩愈又作《新修滕王阁记》 。由此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使之后来的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沿成习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 。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 。
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有古人亦云:“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 。同时,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 。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贵为天子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后,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 。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 。
历史沿革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 。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 。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 。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 。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 。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 。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其中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 。最后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 。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