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益号什么时候起,一文读懂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能获得一个庙号,慢慢的庙号也就变得稀松平常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熟知的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以及明太宗(成祖朱棣),这几位最出名的太宗原本都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都是通过其他途径登上的皇位,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而庙号武宗和文宗,有明褒暗贬的意思,中国历史上的武宗有唐武宗李旦、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和明武宗朱厚照,他们死后都不是自己的嫡系子孙继承的皇位,而是他们的弟弟或堂弟!年号年号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汉武帝刘彻首次创建的,起初一个帝王一生可以有好几个年号,遇到朝廷大事、天降祥瑞什么的都要更改一次年号,而明清皇帝多数只有一个年号,列如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是永乐,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 。
清朝皇帝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长?

皇帝的益号什么时候起,一文读懂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


所谓谥号,最初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在唐之前大多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有着严格的评定方法,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帝”,所以后世都简称其汉武帝,这是美谥,而亡国之君,如隋炀帝,亡国后唐朝追谥“炀皇帝”,这是恶谥 。唐建立后,随着隋朝科举制的顺利延用,门阀世家的特权进一步下降,皇权加强,谥号开始泛滥起来,如唐高祖的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谥号比之前朝代加长不少,而且以后历代帝王不是亡国之君的基本上都是美谥,唐宋差不多都是如此 。
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有什么不同?
皇帝的益号什么时候起,一文读懂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基本都称为“祖”和“宗”,开国皇帝用“祖”,后面的皇帝叫“宗” 。在汉朝,庙号只有前7个皇帝才有,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庙号,后面的朝代就改了,还有一朝双祖的情况,比如明和清 。谥号不是皇帝的专享,还包括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末代皇帝的谥号由后任朝代追赠 。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皇帝的益号什么时候起,一文读懂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


谥号(这里仅指帝王谥号),是中华文化圈之内所特有的一种对先代帝王生平事迹功过的评定、概括方式 。根据帝王生前行为及功业、品德、才能,由后世嗣君或者臣子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或哀悼的称呼,这个称呼就叫做“谥号” 。谥号法形成于西周时期,在共王、懿王在位时趋向于完善 。西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国君皆采用这种谥法制度,周天子及诸侯外,各国卿大夫们也都可以获得谥号 。
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经过六世开拓攻伐,终于在始皇帝手中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始皇帝自认“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宜再使用“王号”,所以取三皇五帝之名,自称:皇帝 。同时,始皇帝认为谥号之法是“臣议君、子议父”,有损帝王威严,于是下诏废除了实施近八百年的谥号法,另以数冠于帝名前,自己以下,大秦君主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绵延无绝期 。
结果讽刺的是,始皇帝死后,仅仅三年,强大的秦国灭亡,君主世系也只到三世而已 。汉高帝夺得天下、登基称帝后,重立谥号法 。后世诸代帝王皆循汉制,以谥号评定先帝功业过失 。而两汉均标榜以孝治天下,历代汉室皇帝,除高皇帝是开创社稷、单谥“高”;光武皇帝中兴汉家,谥“光武”之外,其余诸帝均于谥号前加“孝”字,再无例外;如:孝文皇帝、孝宣皇帝、孝明皇帝、孝桓皇帝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