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译文,论语十则的第六则是什么意思( 二 )


论语十则译文,论语十则的第六则是什么意思


4,论语十则中弘什么意思 ”“弘”是宽广之意“弘毅”出自《论语》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 。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可以看出,弘和毅对于一个人成就道德品质和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任务占坑5,论语十则的第一则中讲了哪3方面的内容 1、读书2、做人3、学以致用《论语十则》的第一则,选自《论语·学而》第一章的内容 。其原文内容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方面内容: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6,默写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你的题目该改成 复制《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 。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