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标和新课改有什么不同

1,新课标和新课改有什么不同 新课改即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即新课程标准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新课标,新课标和新课改有什么不同】

新课标,新课标和新课改有什么不同


2,人教和新课标有什么区别 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新课标指的是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 。所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 。
新课标,新课标和新课改有什么不同


3,新课标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99年10月科研组开始组织相关讨论会议,初步拟定之后进行社会各方的意见征求,01年4月实验稿审读,调整后再次审查,01年作为教育部的文件正式发布,9月投入试验 。新课标首先在京沪津蒙等十三个县市开始 。
新课标,新课标和新课改有什么不同


4,新课标与新课改什么关系 新课标是指不同于原来高中大纲一套高中教学标准,新课改就是把大纲换成标准的高中教学改革目前所有省份的高一都已经实行了课改,即以后每届都是新课改学生新课标是指不同于原来高中大纲一套高中教学标准,新课改就是把大纲换成标准的高中教学改革5,新课标什么意思广东考生用新课标好吗 新课标是新课程标准的简称 。不管好不好,考生都无权决定用不用2010年之前是全国二卷,从2010年开始用的是新课标卷,所谓新课标卷就是因为2010年高考的那批孩子是第一年进行课改的,是试验品,我就是其中的一只小白鼠 。估计以后都要新课标卷,因为2011年也是,当然具体用什么卷子还得看大纲要求 。6,新课标是什么 ---新课标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新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力图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应现阶段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套崭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验教材 。新课标从 2000年开始推广使用,现在全国已经有80%以上的地方采用了新课标的教材,将在2007年左右全国使用 。新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网址: http://www.jsyxs.cn/jsyxs_article/4b/6701.html7,新课标是如何给数学下定义 1数学(mathematics),简称maths(英国英语)或math(美国英语),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2借用《数学简史》的话,数学就是研究集合上各种结构(关系)的科学,可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严谨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关键 。3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小学数学说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再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尤其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更多的需要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 = 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盐(500克)两袋、1千克砂糖、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 。教学设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和感受活动,充分的体验和感受1千克与1克之间1000倍的大小、轻重关系,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和区分这两个质量单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让班上一个瘦小的同学和一个个子高大的同学互相背,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和售货员阿姨在说什么?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物体有轻有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板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入手,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1、克的认识 (1)猜一猜: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教师出示三样物品:一枚二分硬币、一个鸡蛋、一颗糖,让学生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2)认一认:要想准确知道一件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用秤称 。)你们都在哪见过什么秤?(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汇报)看看这些常用的秤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秤、盘秤、台秤、磅秤) (3)称一称:量比较轻比较小的物品时用哪种秤更合适呢?明确:天平 。简单介绍天平的用法 。课件演示:将三个物品分别放在天平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硬币重1克 。)(4)掂一掂:“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让学生举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 。接下来再用手分别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橡皮、尺子等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物品,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估计数学书的质量,拓展学生对克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仅停留在1克的层面上 。】 2、千克的认识 (1)1克我们知道很轻,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拿出重1千克的砂糖,请同学上来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同学轮流用不同“方式”( 如拎、掂、举)体验1千克的质量 。(3)再让学生同时拿1千克的重量与1克的重量进行比较,说感受 。(4)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让学生估计自己书包的质量,然后小组内分工合作(小组长组织安排:有摆物品的,有读数的,有记录的),用电子秤称量验证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1千克的质量上,然后通过对比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表象,然后设计了小组合作称量书包质量的活动,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 (1)师举实物说明: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 1000克(2)1000克的盐和1千克的糖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用秤称一称(演示),得出 1000克 = 1千克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关系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1克和1千克之间的进率的理解 。】4、小结: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通过完成书上的练习来掌握新知识 。这节课引主要是: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只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时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的欲望才能被激活 。2.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低年级孩子受年龄限制,他们好动、好玩,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掂、量等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体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的快乐 。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感受别人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同时也能使学生相互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这节课我预想通过学生实际参与说、估、掂、量的过程,达到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