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 ,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中 , 葬礼有着许许多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程序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各地也逐渐形成了独特并且简单的葬礼风气和习俗 。那么在上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海文化中的传统葬礼以及风俗吧 。
哭丧
据说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 , 在当地死了亲属 , 妇女不唱哭丧歌 , 被视为不孝 。但是地道的哭丧歌已经不为常人所掌握 , 因此现在的丧礼往往花钱请专业人员前来哭丧 。
【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 。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 , 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 , 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套头比较呆板 , 不能自由抒发 , 只要掌握套头的基本内容 , 哭丧时一般可以应付 。
所谓散哭 , 就是人死后 , 亲人悼念他时哭唱的歌 , 一般是围绕者生前的种种好处 , 和今后没有亲人的苦况的哭诉 。这种哭还往往勾起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诉说 , 所以一发而不可收 , 虽经人家再三劝阻 , 还情犹未尽 , 欲止不能 。
吃豆腐
和北方一样 ,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故去都谓为喜丧 , 儿女们除了举办丧礼以尽孝心外 , 还要备下酒席以答谢亲朋好友 。在上海 , 参加这样的丧礼俗称“吃豆腐” 。
说起“吃豆腐”的由来 , 可谓是传说众多 。一个说法是 , 战国时人乐毅非常孝顺 , 父母喜吃软食 , 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 , 父母每天食之 , 因得高寿 。父母故后 , 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 , 祝愿大家健康长寿 , 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并流传至今 。
另一个说法是 , 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 , 天天服豆 , 希望可致长生 。其父病死后 , 按礼仪三日之内须停厨熄火 , 所以刘安连吃三天冷豆腐 。旁人见他把一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 , 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 , 遂说他不守礼节 。
刘安乃于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 , 答谢各方宾客 , 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 , 说破真情 。从此 , 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 , 而成殓后以豆腐答谢吊唁宾客的习俗亦由此形成 。当然 , 关于“吃豆腐”由来的说法还有很多种 , 但各种传说中都少不了豆腐 , 可见豆类食品确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
第一天法事
五七祭奠仪式的隆重还在于内容丰富的超度法事 。超度法事一般要进行两天两夜 , 有着比较严格的礼仪规范和超度程序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八仙桌摆起供奉祭品和法器的台面 。正南方是主祭台 , 摆放着死者的灵牌以及香炉烛台、贡品礼器、八九个用白纸折叠而成的长方形书册码放整齐 , 置于祭台左侧 。
东西祭台后方悬挂着描绘阴曹地府各殿情景的布幔 。约一刻钟左右的时间 , 法师完成了主祭台前的超度仪式 , 接着带领一干道士分别又在东、西、北祭台诵经膜拜、做法超度 。想必此项法事是在一一礼拜阴曹各殿 , 以求对亡者的礼遇 。
第二天法事
用六张八仙桌叠起三层 , 最高一层上面放一座纸桥 , 一条白麻布从桥顶横贯 , 斜落于高高叠起的八仙桌两侧 , 远远望去极像一座石拱桥 。此桥即象征着亡灵走完阳间的最后一步 , 也是踏入阴间的第一步——奈何桥 。“桥”旁几条长凳一字排开 , 又像一座平整稳定的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