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怎么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一句

今日继续读《论语》十二则 。读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以前我读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泛泛而读,也知道意思是:三个人同行,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看到人家好的地方就学习,看到人家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
可是,如今仔细阅读,却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是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是改正自己的行为 。
【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怎么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一句】首先,教参都把“三”字解为概数“多”,而不是实数 。意思是,几个人同行,总有一个是自己的老师 。这样解释对也不对呢?
其次,“择其善者”和“其不善者”中的“其”和“善”到底是指什么呢?
关于这句话,宋朝朱熹注说:
三人同行,其一我也 。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而三国魏何晏注说:
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
宋朝邢昺(bǐng)进一步解释何晏的注说:
此章言学无常师也 。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相悬,但敌体耳,然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则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有善可从,是为师矣,故无常师也 。
故此,“三人行”就真是三人行,彼我他三个人而已,而不是泛指多人 。孔子讲“三人行”,这是以小喻大的一种文法 。意思是,孔子说,哪怕(或即使)只是三个人同行,也是有自己的老师在其中的,何况是多人同行呢?因此,把“三人”译作“多人”,失之矣 。
再看“其善者”和“其不善者” 。
“其”是“其中的”,“善者”是“好人”吗?朱熹说“彼二人者,一善一恶”,而邢昺说“然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 。
如果按照朱邢二人的说法,似乎可以译为“(我)选择其中好的那个人取法他,选择其中不好的那个人改正他 。”前半句没有问题,但后半句文义不通,“改之”译为“改正他”,明显不对啊 。
没办法,只好回头仔细分析文本本身 。
子曰 。子,孔子;曰,说;
三人行 。三,数词,可作实数“三”,亦可作概数“多人”,此处应作实数“三”;人,仍作“人”;行,走,此处译为“同行”;
必有我师焉 。必,副词,一定,必定;有,有无的“有”;我,我的;师,老师;焉,介代兼词,于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动词,选择;善,好的;而,连词,表顺承,就;从,取法,学习;改,动词,改正;
问题出在“其”、“者”和“之”三个字上 。
“其”字:既可译为三个人中“其中的”,也可译为除“我”之外另外两个人的“他们的”;
“者”字:既可译为三个人中“…的人”,也可译为“…的方面”;
“之”字:指代的是“善者”和“不善者”,具体指代,要看“者”字如何译 。
前面说过,如果把“其”译为“其中的”,“者”译为“…人”,那么,“改”字无法译 。
但如果把“其”译为“他们的”,“善者”译为“好的方面”,“不善者”译为“不好的方面”,那么,“改”字可译为“改正” 。
整理如下: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补充省略:子曰:“(虽)三人行,(亦)必有我师焉 。(我)择其善者而(己)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己)改之 。”
直译为:孔子说:“(即使是)三个人同行,(也)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 。(我)选择他们好的方面然后(自己)效法它们,选择他们不好的方面然后(自己)改正它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