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值不值,上大学值不值

本文目录一览

  • 1,上大学值不值
  • 2,上大学值不值的各方观点
1,上大学值不值虽然从“算经济账”的角度看,上大学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划算了,但是,仍然有不少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们看到了大学可以带来的各种无形的价值 。比如,在大学里,你会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及朋友,这将开阔你的眼界,为你积累起人脉财富 。又比如,在大学里,你不仅会获得知识、加深修养、获得来自大学生身份的满足感,还有可能会收获爱情,并得到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然而,即使按下这些无形价值不表,从长远来看,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大学在经济上依然是不会赔本的 。一方面,和大学生相比,低学历者就业更难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数百万大学生在短时间(即毕业的季节)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很大,但到了年底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已经比较高了 。另外,也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就业难,名牌学校的好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要高得多 。真正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设置的某些专业和课程缺少特色,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学生自身的成绩也不够优秀 。另一方面,高学历者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低学历者 。这种现象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 。在美国,根据劳工统计署的资料,以2012年为例,所有文化程度的职业种类合并到一起统计,平均年薪是3万多美元 。具体来说,高中文化程度以下员工的平均收入为2万美元,高中毕业的为3.5万美元,而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为6.7万美元,博士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则更高,为9.6万美元 。在我国,诸多研究也表明,学历与收入之间有着明显的正比例关系 。比如,有研究就曾表明,在我国城镇居民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历劳动者的收入比为1:1.17:1.26:1.8,高学历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学历者 。至于网上炒作的月收入动辄过万的快递员、搬运工等,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收入水平 。这年头,上大学还值不值得?当然,有人可能会置疑,统计中忽略了上大学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即使考虑到这些,从长远看,读大学在经济收入上也还是值得的 。比如,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统计,2011年四年制本科大学的学杂费平均为2.2万美元,读完4年大学大概需要9万美元 。而在这4年中,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工作、按年薪3.5万美元计算的话,可以挣得约14万美元的工资 。这就是说,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拿到文凭时,会错过大约23万美元的收益 。不过,大学本科生的工资几乎是高中生的一倍,因此,从长远来看的话,读大学在收入上还是值得的 。而中国大学的学费远比美国低廉得多,【上大学值不值,上大学值不值】
上大学值不值,上大学值不值


2,上大学值不值的各方观点 上大学到底值不值,教育到底能否改变命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支持上大学的人认为,直至今天,上大学仍然是许多学子,尤其是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虽然沉重,却未必不是现实 。反对者则认为,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却换来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得不偿失,如果把上大学的钱拿来提前创业、工作,或许获得回报的机会更多、概率更大,时间也会更早 。上大学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不上大学也可以走向成功,其实质是社会的人才选拔与上升通道日益开阔的体现,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 。因此,面对上大学值不值得的讨论,不必无所适从 。讨论的意义并不在于统一意见,而在于让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公平对话 。换个视角来看,虽然每年近百万人放弃高考,但相对于庞大的参考人群,这个数量其实很小 。虽然今天的高考已不再是当年的独木桥,但桥上的拥挤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才选拔与上升机制并不完善,远未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的这条新闻出炉的当天下午,就有房地产的微博出了一条“上大学还是投资房地产”的软文,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应该更加注重对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上完大学本科(三本)更是高达八万多,上完大学4年,每个月2000-3000的工资,如果吃喝不花,也要存三年半左右,但初出茅庐,什么都要花钱,三年回本也还是啃老之后的保守估计,更别谈今后还要刚需买房的钱了 。玲玲的父亲不就是觉得这种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投资不如不做么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人也提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然而,竟有不少网友支持父亲的决定 。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 。读书无用的说法还交织着公平正义的焦虑 。在一些地方,拼文凭不如拼爹,“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潜滋暗长,依靠关系获得发展、凭借人脉获取资源,消解着社会的公平底线 。这个普通家庭的争执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但是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却应该引起重视 。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赚钱 。正如先贤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读书也只有变得“有用”,成为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有效渠道,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勇攀书山、放舟学海 。这需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给大学文凭添点含金量;需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更需要全社会重拾对读书的信心,毕竟,读书能丰盈思想、丰厚精神、丰富人生 。山东济南 中学教师 曲征 认为: 玲玲父亲认为,4年大学至少花8万多元,打4年工至少可赚8万元,一来一回就是16万元,拿这些钱去开店做生意又能赚钱 。而读完大学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每个月工资就两三千元,要好几年才能赚回学费投入 。从短期赚钱角度来看,玲玲父亲的这一逻辑似乎无懈可击 。对于一个靠做小买卖谋生的人来说,赚来的每分钱都是辛苦钱,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是可以理解的,不值得公众大惊小怪或大加挞伐 。当然,虽然“经济账单”显示上学不划算,但家长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尽可能支持孩子完成学业 。四川乐山 公务员王锡宏 认为:表面上看,如今部分大学毕业生似乎与没读大学的人在找工作、收入等方面没多大区别,并且读大学不菲的花销也暂时回收无望 。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读大学绝非“赔本买卖”,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何来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国如何与世界强国竞争?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并不简单地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上大学更重要在于接受人文熏陶,体会一种人生历练,开阔眼界,更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人终身受益,只是那并不立竿见影罢了 。可独立完成学业湖北咸宁 公务员 玫昆仑 认为:“捡垃圾比读书强”引发了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父亲如何教育子女?在很多发达国家,父亲把孩子养到了18岁,就基本不再大包大揽孩子的生活 。但按照我国传统,孩子考上大学且求学意愿强烈,父母如果有经济能力却不供其上大学,不仅对不起女儿,也有违为父之道 。玫昆仑建议,玲玲可以和父亲商量一下,不妨让自己通过助学贷款、获取优秀学生奖学金、勤工俭学等途径,更加自立地去完成大学学业 。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金钱对比的烦恼,更能够让自己变得坚强,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反映社会期待河南信阳 大学教师 朱四倍 认为: 玲玲父亲和部分网友认为,上大学等于将血汗钱打了水漂,直白的话语道出的是一个关乎社会活力的大问题 。“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元,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之类的经验判断表明,一些人上大学后并没有改变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名望 。教育是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也是一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支撑 。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主要途径离不开其所受的教育和相关知识储备 。透过此案例,不难看出社会希望教育更好地承担起阶层流动的功能,切实改变或提升生活质量 。当然,这需要一个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保障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