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馨,女儿今年12月21日上午10点40分出生姓马学字辈请高人帮忙取

1 , 女儿今年12月21日上午10点40分出生姓马学字辈请高人帮忙取马学瑾 。意思是学秋瑾 。瑾的意思有美玉和美德的意思 。韩德茜 韩德莺 韩德怡 韩德琪 韩德嘉 韩德玉 韩德馨 韩德莹 韩德译 韩德纤 韩雪卉\韩以晴\韩易梦\韩怜珊\韩笑容\韩凌蝶\韩夏寒\韩

韩德馨,女儿今年12月21日上午10点40分出生姓马学字辈请高人帮忙取


2 , 韩德馨的人物生平韩德馨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归国学者 。矢志报国 负笈急归学生时代的韩德馨便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工作 , 为国家兴亡而辗转奔波 。1942年韩德馨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 1946年赴美留学 ,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地质学和沉积学 。那里的湖光山色和安宁的研究生活 , 阻断不了他对祖国日夜思念的深情 。1950年学业结束后 , 他响应周总理的号召 , 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返回祖国 , 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全力以赴从事燃料工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矿山建设的实践 。随着工作需要 , 他历任国家发明奖励委员会地矿专业评审委员、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会常务理事、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煤炭学会泥炭与腐植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特性研究”学术带头人 。作为新中国煤田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 他长期从事能源矿产、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煤岩学及煤地球化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1951年 , 他参与领导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系 。从那时起 , 他参与了全国煤田预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设计开发和找煤研究等工作 , 为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煤田开发和科技研究作出了贡献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 他和老一辈地质学家王竹泉、谢家荣等一起组织评审全国重要煤田的勘探报告及制定规范的初稿 , 参加重要煤矿设计论证、矿井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因成绩出色 , 1960年他出席了北京文教系统群英会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 韩德馨应用煤岩学基础理论和方法 , 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依据煤岩学对煤的可选性进行评价的工作 。1958年 , 他组织并承担了“京西安家滩晚古生代煤系统与煤层综合研究”课题 , 率先采用多学科方法 , 从沉积、煤岩、煤变质、岩相古地理及煤质预测等方面入手 , 对煤炭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开辟了对煤田系统的研究和综合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 从而获得了原煤炭工业部科技奖——“火箭奖” 。1976年 , 在原煤炭部地质局的直接领导下 , 开展了华南9省构造控煤和找煤的研究 , 韩德馨被聘为领导小组成员 , 积极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和研究 。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应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研究了南方9省构造运动的生成、演化对聚煤环境、聚煤作用的影响 , 对不同聚煤时代的聚煤作用及演化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 , 划出了远景找煤区 , 预测了煤炭资源储量 。许多当时划定的远景找煤区后已陆续被证实 , 并成为今天华南地区重要煤炭生产矿区 。1978年 , 此项成果获煤炭部科技二等奖 。潜心钻研 开拓创新在学术研究上 , 韩德馨几十年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率先采用煤岩学、煤变质、沉积学及煤质分析等多学科理论 , 对煤田、煤系进行综合研究 。他从沉积、煤岩、煤变质、岩相与地理及煤质预测等方面入手 , 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丰富了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 。韩德馨先后对煤中微量元素成因类型及迁移规律、煤矿瓦斯和煤成烃生成多阶段及特殊煤种和泥盆纪聚煤模式及演化规律等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他针对我国存在难选煤的问题 , 用山西轩岗、大同 , 河北兴隆等地的煤 , 进行可选性煤岩学研究 , 开辟了对煤质可选性进行评价的新方向 ,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研究聚煤规律是寻找煤炭资源的重要保证 , 他经过对中国不同地质时期聚煤规律的长期研究 , 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 , 依据“地壳运动形成的各种构造格局决定聚煤凹陷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理论提出:地壳运动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及其表现形式不同 , 导致了聚煤环境和成煤作用在时间上的盛衰演化和空间上的规律性迁移 , 且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继承性 。从战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 , 这在他参加的煤田预测和老矿挖潜及外围找煤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煤的地球化学方面 , 他较早地对煤中微量元素分布、迁移、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 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的煤进行系统测试、统计和分析 , 从成因的角度把煤中微量元素分为原生型、叠加型、流失型、再生型和复合型5种类型 , 并对煤中不同微量元素在淋滤和燃烧过程中侵入水体和大气的动态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对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变质研究方面 ,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 韩德馨在分类中提出了“燃烧变质作用”这种新的类型;对动力变质作用 , 他强调要加强构造变形与硫碎的研究 ,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构造动力变质鉴定标志 , 或采用构造地球化学元素组合来判别构造动力变质的存在和展布规律 , 应避免采用鉴定深成变质的标志来鉴定构造动力变质作用 。早在上世纪40年代 , 韩德馨就对滇东泥盆纪地层进行了调查研究 。建国后 , 他又对滇北禄劝一带的泥盆纪角质残植煤进行了煤岩学和成因研究 , 并将之命名为“禄劝煤” 。他还对其它地区泥盆纪聚煤作用演化、聚煤模式、煤岩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 提出了中国泥盆纪具有3种聚煤环境类型 , 并在泥盆纪中发现了特征的标志性化合物 。随后 , 对我国其它特殊煤种进行了研究 , 对残植煤形成于氧化环境的传统认识进行了补充 , 提出了在还原环境下也能形成残植煤的观点 , 恰当地解释了特殊煤种中残植煤的成因与组分的特殊性 。此外 , 他还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把煤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煤成烃的研究 ,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东部高瓦斯突出煤的煤岩、煤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 促使煤岩学成为研究开发煤层气和解决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 , 韩德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 1959年4月 , 参与组织三结合方式 , 编出我国第一部煤田地质学专著 。70年代 , 在煤田地质总局和中国矿业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 , 成立了由矿业学院院长陈一凡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煤田地质学》编委会 , 对该书进行重新编写 。韩德馨作为编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主编之一 , 数次修改全书编写大纲 , 为全书的编写打好骨架 , 从古构造、古地理、古植物、古气候等因素入手 , 系统全面地总结论述了我国不同聚煤期煤炭资源分布和富集规律 , 聚煤作用的生成演化过程 , 富煤带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等 。专著内容丰富 , 资料详实 , 立论新颖 , 分析深入细致 , 分别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和煤炭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6年 , 他又主编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图书——科技专著《中国煤岩学》 , 书中系统阐述了煤岩学基础理论 , 提出新的观点 , 建立了我国煤岩学体系 , 总结了我国各聚煤时代煤岩特征及影响控制因素 , 对全国20多个煤田进行了研究 , 反映了中国煤岩学的最新研究成就 , 并获得煤炭科技一等奖 。上世纪60年代起 , 他致力于我国的特殊煤种的研究 , 并从中国特种煤的成因、煤岩性质入手 , 对云南东部山区泥盆纪地层的研究 。1989年 , 他应邀出席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泥炭及利用会议 , 在大会上作了《中国云南泥炭聚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报告 , 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目 。该论文在权威杂志《国际煤田地质杂志》刊登 , 还被收入《泥炭、煤成因、相和沉积模式》一书 , 并多次被转载和引证 。上世纪90年代 , 他又针对我国煤矿机械化生产出现的技术难题 , 提出建立我国煤矿高效安全开采地质保障系统的思想 , 组织并指导相关科技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重点研究煤矿开发中的动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技术、煤矿采区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开发先进的矿井物探仪器并发展先进的探测技术等 , 取得了多项重要科技成果 , 解决了煤矿安全地质保障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 并在我国煤炭系统推广应用 , 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奖励 。传道授业 诲人不倦韩德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 是我国首批煤田地质专业博士生导师 , 既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 , 也是一位优秀的地质教育家 。从50年代起 , 中国矿业学院刚刚成立 ,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 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 韩德馨教授不怕困难 , 不畏艰苦 , 亲自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 先后为学生开设了6门专业课 。课后或假期间 , 他还带领学生上山下矿井 , 指导各种实习 , 增强同学实践工作能力 。在上山和下矿井的过程中注意采集标本 , 收集各种具有特点的标本 , 亲自带回来作学生的实习材料 。由于他勤奋的努力 , 标本逐渐丰富 , 布置成完整的“煤田地质陈列室” 。这不仅方便了广大同学的使用 , 而且接待了外国专家 , 并成为中学生科学教育的良好场所 。韩德馨治学严谨 , 教书育人 , 诲人不倦 , 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在平日教学过程中 , 他注意学生科学基础的训练和人文科学培养 , 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 还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工作能力 , 培养他们的科学求实学风 。他说 , 治学像金字塔一样 , 既要高也要广阔的基础 。他认为一所健全的大学 , 要注意文、理均衡发展 , 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 , 培养学生既有灵活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 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求实的学风 , 这样才能使学生博学善思 , 勤于思考 , 勇于探索 。上世纪50年代 , 苏联煤田地质专家多洛辛来华讲学 , 系统介绍了苏联的科学成就 。他们撤走以后 , 中国矿业学院走自己独立培养研究生的道路 , 韩德馨担任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组长 , 进行培养研究生 , 开创我国独立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先河 。生活中的韩德馨还是一位热心人 , 他曾将国家补发的工资送给学校作为奖学基金 , 并寄给边远地区的学校 。他主编的《中国煤炭地质学》一书获奖后 , 他曾将这些钱向出版社买了几十本书 , 送给曾经对这本书给予帮助的人 。1998年在80寿辰时 , 韩德馨教授又拿出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各项奖金 , 设立了“韩德馨奖学金” , 以奖励中国矿业大学地质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九十春秋桃李芬芳 , 馨香满园 。1978年以来 , 他已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70余人 , 博士后10余名 。2007年12月 , 他的1988届博士生彭苏萍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院士曾撰文说:作为他的学生 , 1988年博士毕业留校后 , 先生经常帮助我制定有关研究目标 , 每每遇到困难 , 先生就给我鼓励 , 并在不同的场合宣传、介绍我的有关研究进展 , 使我的科研成果能很快地推广到煤炭企业并得到很好的应用 。2008年10月 , 在韩德馨教授9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66周年之际 ,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发来贺信 , 写道:您长期从事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 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 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半个世纪以来 , 韩德馨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 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和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曾先后荣获国务院授予有贡献早期回国专家荣誉、国家教委的奖励、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等诸多奖励和殊荣 。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系 , 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煤田地质学》、《中国煤岩学》 。韩德馨教授几十年来教书育人 , 科研成果卓著 , 多次被评为校、部级先进工作者 。2008年10月15日 , 在中国著名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韩德馨教授9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66周年的喜悦日子 , 凝聚着韩先生几十年教育、科技成果、飘溢着浓浓墨香的《韩德馨院士学术研究论文集》 , 正式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