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所谓的历史学底蕴

1,所谓的历史学底蕴阅读量当然是比较容易量化的标准,背后包括的内容就很难概括得清了,像是基础的历史知识、接触史料的数量、处理史料的能力、对历史进程和事件的理解,对历史学科和研究方法观点的体认都可以包括在底蕴里 。就我参加古代史复试的经验来说,确实老师是很注重底蕴特别是基础的,范金民老师、胡阿祥老师几个老师的提问往往从“你读过什么史料”开始,而且复试完了胡阿祥老师还特别强调回去到开学的几个月里要去多读原典

胡阿祥,所谓的历史学底蕴


2,胡阿祥的介绍胡阿祥,男,汉族,籍贯上海 。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学科负责人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六朝史学会会长 。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三百余篇,主编丛书与著作多部 。
胡阿祥,所谓的历史学底蕴


3,百家讲坛老师一般都是站着讲课年纪比较高的老师是坐着讲课但是因为胡老师夏天去北京录影的那一段时间腰病复发,很不舒服,所以特例坐着讲课,要不然一节课下来身体吃不消的 。这是他个人的风格吧 。因为他以前总是用一边的肩膀背包,所以一边肩膀比另一边略低,毕竟是在媒体前,他站着就会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肩膀上,刻意的去注意的话会无法专心讲课,于是···而且他上课也习惯于坐着讲 。内容精彩就好,其他无伤大雅 。【胡阿祥,所谓的历史学底蕴】
胡阿祥,所谓的历史学底蕴


4,历史探秘明朝的国号来源于明教吗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有两个原因,一是朱元璋出身明教 。二是明是光明,分开是日月,古代的祭祀礼制相符 。而且,明朝起于南方,拿阴阳五行来说,南方为火,神是祝融;北方为水,神是玄冥,当时蒙古政权起于北方,正好应了阴阳五行相克的道理,再则,上古神话中也有“朱明”一说,正好又应了皇帝的姓氏 。5,隋朝的真正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隋朝之前西魏和北周已经在关中立足了50多年,所以官方语言和大部分官员应该都是说陕西话的 。陕西话隋朝很大 。各地都有方言之分 。你问的问题不严密 。隋朝人平时究竟讲什么话?曾经有流传,唐朝人平时所说的都是陕西、河南等地的方言,隋朝是否也如此?“如果要探讨语言这个问题,还比较复杂 。”昨天胡阿祥告诉采访人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语言那么简单,而是胡汉文化语言相结合后的产物 。”“胡风汉韵”,胡阿祥用这么一个词来概括当时的隋朝语言 。“因为杨坚在关中,所以会有一些陕西话的影子,但是他又是非汉民族,还有一些鲜卑话,所以应该是胡汉两种语言的结合 。”胡阿祥给采访人员解释道:“其实这个理解起来挺简单,就像北京话中,胡同一词就是你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隋朝之前西魏和北周已经在关中立足了50多年,所以官方语言和大部分官员应该都是说陕西话的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6,一年四季从哪个朝代开始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古代,我国开始没有四季,只有春秋 。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战国”,“吕氏春秋”等 。后来发现两季与半年一样,做计算时间的单位用处不大,需要把两季再分一下,变成四季,每季三个月 。这样,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于记录年时,于是就有了四季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古代,我国开始没有四季,只有春秋 。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战国”,“吕氏春秋”等 。后来发现两季与半年一样,做计算时间的单位用处不大,需要把两季再分一下,变成四季,每季三个月 。这样,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于记录年时,于是就有了四季 。夏是春季的一半,那么再把“秋”分出来一半叫什么呢?一年四季,秋分出来的这个季节是一年最终的季节,所以取名“终”,后来变音为冬 。古代结绳为字,两端打个结表示终了,为“终”字 。小篆有两个形体,一个仍旧是绳索的两端连在一起,一个在绳索的下面加了个冰形,“终”季是有冰雪的 。“冬”和“终”过去是一个字,后来化为两个字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一种不确切的说法认为是在夏朝,也可能在夏朝之前就有,因为夏朝的国号由来就是夏季的夏 。《百家讲坛》国号系列第二讲~夏国号,胡阿祥教授就讲过,蝉(知了)是夏天的代表,在夏朝人的想象中,蝉朴实高洁,即使死了也有浴火重生的一天,因此夏朝人看中了这点,才选了夏这个国号 。由此可见,四季起码在夏朝就有了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古代,我国开始没有四季,只有春秋 。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战国”,“吕氏春秋”等 。后来发现两季与半年一样,做计算时间的单位用处不大,需要把两季再分一下,变成四季,每季三个月 。这样,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于记录年时,于是就有了四季 。7,三国时代为什么大部分人物都是单名中国古代在东晋时期出现的 “门阀制度”,严格要求 “辈分” 的清晰,所以在名字中加入了 “辈分” 的字,逐渐就出现了 “双名” 的现象 。到了唐朝皇帝,一辈是 “单名”,一辈是 “双名” :李渊、李世民、李治.....等等 。体现了单名的延续性和双名的普遍性 。现在的 “家谱”,都是有一个“谱系”,事先规定了这个家族以后的辈分 。问的好,看的出你蛮细心的,因为那时候王莽篡位,发法令规定只有有罪的人或者下等人才能给多个名,其他一律是单字,虽然王莽是在三国之前的人物,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法令也就没改了 。张飞,关羽问题出在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 。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 。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 。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 。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 。“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 。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 。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 。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 。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单字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应该说这个确实是王莽的问题 。楼上说道王莽长孙改名的事情,是可以查到史料的,是真的 。百家讲坛“胡阿祥说国号之王莽的新朝”之中说起过这件事 。儿为什么王莽之前就有单名,有人说是单名为尊,但是单名为尊是在王莽之后,之前并没有很严格的说法,王莽之前虽仍是单名比较尊贵,但也有很多人是双名的 。比如汉昭帝就叫刘弗陵 。到了三国之后,就不是太讲究这个了,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双字名 。不过,历代皇帝的名字(少数民族政权除外),除了明朝,其他朝代的皇帝,大多是单名 。在先秦及更早的古代,很多名字都是一个字,如尧、舜、禹等,后来慢慢有两个字的,再有三个字的 。古代的人相对现代要少,能识文断字的更少,能起正规名字的人更少,所以即使单名也很少重复 。还有大约是古人的习惯,认为单字的名字比较尊贵,这一点从古代的王爵分封就可以看出,一字王的地位要比两字三字王要尊贵的多 。貌似谥号也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