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钟,中国化学家有多少位( 二 )


孙家钟,中国化学家有多少位


4 , 孙家钟的人物评价为中国理论化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孙家钟一生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 , 20世纪50年代 , 应用1/r12双中心球坐标展开公式和三维旋转群的表示理论 , 解决了具有延迟效应的各种电磁极矩间的相互作用等重要科学问题 。60年代 , 他参加了配位场理论研究 , 建立了一套从连续群到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 , 从而统一了配位场理论的各种方案 , 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 , 该研究成果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他还发展了一种从头计算的理论方法 , 发展了分子壳模型 。80年代 , 针对国际上广泛使用的Xα理论的缺陷 , 孙家钟推导出正确的原子氛重叠模型的多重散射Xα自洽场方程 , 被国际同行称为“精确的多重散射Xα自洽场方法” 。90年代 , 他用标度概念揭示高分子固化本质是溶胶-凝胶转变 , 得到了描写这种转变的广义标度律 , 并建立了含内环化反应的高分子固化理论 , 使高分子统计理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孙家钟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 , 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 为中国的理论化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气节孙家钟热爱祖国 , 学风正派 , 敢于创新 , 勤奋进取 , 实事求是 , 谦虚谨慎 。其优良品德 , 为人所称道 , 故深受学生的爱戴 。他对外国学者既尊重而又不卑不亢 , 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 1979年12月出席东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 , 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题 , 他和同志们立即严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会议予以重视 , 会议组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 。尊老携幼在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中 , 他是“尊老携幼” , 对老一辈和同辈的学者既尊重又谦虚 , 对年轻学者更是热情爱护、真诚帮助 , 深受同行们的赞誉 。孙家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 , 注意教书育人 , 且身教重于言教 。每当青年教师、学生出国进修、学习或参与外事活动 , 他都要叮咛一番 , 要求他们保持中华民族气节 , 要和外国人比学习、比工作 , 不要比生活 。在业务学习、科研工作上对助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求严格 , 一丝不苟 , 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当研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 , 他常和助手、研究生在工作室里共同战斗 , 经常通宵达旦 , 甚至有时连续工作达36小时 , 废寝忘食进行讨论分析 , 直到搞清楚才肯罢休 。他对青年教师、研究生写出的论文稿 , 在基本概念的准确表达、文字叙述的严密性以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精心推敲 , 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满意才同意发表 。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名博士生论文的中、英文稿均被他退回修改过10多次才算通过 , 还有一名硕士生在寒假期间 , 将经过多次修改的论文稿交给老师时 , 距春节只有5天才离校回家过年 , 待这位学生在正月初二到校 , 得知孙老师在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对此稿进行修改并已正式打印待发时 , 深为感动 。屈己待人在名利和生活上他关心别人比对自己为重 , 屈己待人 , 凡是研究生发表的论文 , 虽然是他提出的课题并在关键地方进行指导把关 , 但自己都总是署名在后 , 稿费分文不取 。有一位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研究生寄来稿费 , 他又如数寄回 。他对自己在生活上是低标准 , 粗茶淡饭 , 穿着朴素 , 但对助手、青年教师、研究生的住房、经济困难等情况了如指掌 , 有时解囊帮助 , 有时亲自奔波帮助找有关部门解决困难 。对科研项目提成的经费 , 他主持分配 , 自己得到的比应该得到的少得多 , 总是尽可能地让助手、年轻人多分到一点 。所以有研究生说 , 跟孙老师学习、工作 , 既是“叫苦连天” , 又由衷地敬佩 , 他对待我们是既十分苛刻 , 又非常慈祥 。孙家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 , 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 , 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 , 没有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 , 我将一事无成 。”他决心继续攀登理论化学的新高峰 ,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