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


关于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


普通小麦的祖先“一粒小麦”:染色体用2M表示,山羊草的原始野生种:染色体用2N表示(M、N各为一个染色体组) 。两者属间杂交,得到杂交种(Ⅰ):染色体为M+N ,为异源二倍体,不育 。
某些杂交种(Ⅰ)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 , 成为异源多倍体,进化成二粒小麦:染色体为2M+2N,为异源四倍体,可育 。
另一种山羊草:染色体用2P表示,二粒小麦又和另一种山羊草杂交,得到杂交种(Ⅱ):染色体为M+N+P,异源三倍体 , 某些杂交种(Ⅱ)又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普通小麦,染色体为2M+2N+2P.(异源六倍体) 。
形态特征:
秆直立,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 , 径5-7毫米 。叶鞘松弛包茎 , 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披针形 。
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 , 上部者不发育;颖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 , 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AABBDD) , 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ABD),共21个染色体;二倍体黑麦(RR),配子中有一个染色体组(R),7个染色体 。
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子代含四个染色体组(ABDR),由于是异源的,联会紊乱 , 是高度不育的 。若子代染色体加倍为异源八倍体(AABBDDRR),就能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 , 具有可育性了 。
扩展资料:
小麦籽粒的皮色划分
按照小麦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简称为红麦和白麦 。红皮小麦(也称为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白皮小麦(也称为白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黄白色或乳白色 。红白小麦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麦 。
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
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小麦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 。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 , 亦称为粉质 。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 。
而当其角质不足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 。对一批小麦而言,按中国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质小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
按照播种季节分类
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 , 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小麦;冬、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倍体小黑麦
【关于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普通小麦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 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 , 普通小麦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十分多样 。中国是普通小麦的次生起源地 , 多样性中心,产生了许多独特类型 。中国的普通小麦在穗型上有三大类:①通常类,即普通穗形,这种类型的品种最多,分布在全国各地;②圆颖多花类 , 主要特点是颖近圆形 , 芒为全无芒、勾曲芒、短曲芒、长曲芒等形状 , 如中国春、张飞胡、出山豹等品种属这一类型,分布在豫西、陕南、四川盆地;③拟密穗类,穗长椭圆形,小穗排列较密,介于普通小麦和密穗小麦之间,蚂蚱麦、蚰子麦等品种属这一类型,分布在关中、豫北、山东等地 。普通小麦引入中国不到4000年,在中国这个独特的环境中 , 产生了三个新的亚种 。一个是云南小麦亚种(ssp.yunnanense King),另一个是新疆小麦亚种[ssp.petropavlovskyi(Udacz.et Migusch.)Dong],第三个是西藏半野生小麦亚种(ssp.tibetanum Shao) 。云南小麦亚种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下游海拔1500~2500m的山地 。颖坚硬,难脱粒,穗轴受压力易折断,当地名为铁壳麦,春性 , 晚熟 。新疆小麦亚种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曾零星混生于南疆各地麦田中 。当地名为稻麦子 。小穗长而排列稀 , 穗形似东方小麦 , 但为六倍体 。易脱粒 。春性,晚熟 。西藏半野生小麦亚种混生在西藏高原小麦田和青稞田中 。穗形多样,成熟前与地方品种难区分 。较地方品种成熟略早,成熟时穗轴易断,小穗散落地上,种子和播种的小麦或大麦同时萌发出土,在连作的麦田中难于清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