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什么意思?内卷的最通俗解释( 二 )


其实 , 纵使八方媒体向你传播内卷的焦虑 , 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 笑一笑就让它“卷”过去吧 。像是曾经被我们玩坏的热词“女权”“抑郁”“PUA”等 , 被过度消费后 , 只剩下标签化、情绪化、妖魔化的一地鸡毛 。就个人来说 , 如果敢于乘风破浪做出改变 , 那么就大胆放手去闯;如果安于现状 , 就在舒适圈里“清醒地摸鱼” , 并不是每个人都得长成整齐划一的人生赢家模样 [12]。(《河南日报》2020年9月24日)我们过于专注将所有人生意义的来源放在了具体的事物上 , 寄托在现实的世界中 , 内卷就悄无声息席卷了我们的生活 , 带来了精神上的焦虑 [11]。(中国青年网2021年5月21日)职场人都感觉到:现在的就业环境变了 。2021年年初 , 人社部进一步发布18个新职业 。相关统计显示 , 2019年~2021年 , 人社部发布4批56个技能人员新职业 。许多年轻人开始告别“996” , 摆脱职场“内卷” , 从互联网大厂等原来的主流就业平台转向新职业 [5]。(《中国企业家》2021年8月13日)明星、资本和平台各取所需 , 各有所获 , 明星名气大了 , 资本市场估值高了 , 平台流量升了 , 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 唯独粉丝成了“冤大头” 。这种流量至上的玩法获利高、见效快 , 但实际上只是资本在搞流量的“大水漫灌” , 催生的只是泡沫 , 制造的是虚假繁荣 。而且 , 当同质化明星的流量被瓜分完毕 , 无法通过异质化内容和作品带来粉丝增量 , 粉丝间的“内卷”现象就必然产生 , 匪夷所思的“倒牛奶”式乱象就难以避免 。
“内卷”概念被使用时其原初含义会发生偏移 。我们看到 , 流行语的传播者具有共享观念 , 使得他们能够知觉到内在状态的一致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 是因为达成共享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调节自己的观点 , 使之与别人的观点相近 。个体都有合群的动机 , 这种动机越强 , 越会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观点 , 以得到共享现实感 。很多时候 , 人们并不去深究这种共享现实多大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 , 而事实上 , 仅凭个人主观感受是难以作出客观判断的 。因此 , 共享现实感越强 , 越可能会促发和增强人们的共同感受 。个体越是认同“内卷”的存在及其无法超越性 , 越会进入“被内卷”的状态 , 进而在客观上强化这种现实。
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困惑 , 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 。2019年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 , 29.2%的被调查本科学生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 , 32.8%的学生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 。在本科院校中 , 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 。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 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锻造 , 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顿 。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 , 但人们的精神心态却不应就此内卷 。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 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 , 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 , 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惑 , 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余盛峰评)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 , 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 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 。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 以及学生父母 , 需要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评)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 。其实作为辅导员 , 我个人也是能理解这种竞争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 , 但是我们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 就会更加希望学生要有意识去思考 , 不要让自己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 [6]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评)“内卷”一词之所以在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流传 , 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青年群体通过“内卷”这面镜子既看到了投射其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 , 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命运和处境的人;他们都对“被内卷”的现状感到不满和无奈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共享现实 。共同的“被内卷”感受形成一种社会气氛 , 人们共同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 , 并选择了同样的“内卷”生活方式 [3]。(人民论坛网评)就社会层面来看 , 应对内卷有且只有一条路 , 那就是走科技创新之路 , 去提高劳动生产率 。身处高速发展、快速进步的时代 , 局部领域、少数行业内卷化不可避免 , 但别拿“内卷”泄气甚至当借口 , 要知道这正是变化的动力和契机 , 从停滞的行业、机会渺茫的地方撤出来 , 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