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
-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
-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内容是什么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正确解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解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内容是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 。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 。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 。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 。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 。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 。《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 。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 。《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 。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 。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 。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 。“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 。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 。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 。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 。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 。《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 。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 。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 。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 。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 。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 。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 。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 。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 。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 。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 。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 。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 。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 。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 。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 。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 。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推荐阅读
- 选课英文,国家开放大学开放英语3选课是英语2么
- 红河学院教学工作网,红河学院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学院是在网上学习吗专科升本科要读几
- 中国教育网站,国家认可的大专查询网址
- 国家自然基金2017公示,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什么时候出结果
- 杭十五中教育集团,杭州乐在其中科技有限公司什么时候成立的
- 慧科教育,河北禾通慧科教育靠谱吗
- 国家开发银行学生在线服务系统,生源地贷款注册出现产生系统异常怎么办
- 教育学考研真题,教育学考研真题中的大题考过是不是就不考大题了
- 陕西教育网,陕西教育网查询的中考成绩带不带体育的分
- 王朝霸域什么国家好,契丹王朝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