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九重天怎么改阵营啊,《傲世九重天》正式备案将拍

但既然已经决定救助他,又怎么能因为遇到危险就抛弃他呢?从这一件事情就能看出,王朗虽然有着名士的称号,但遇到了紧急情况,其自私、虚伪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而对于那些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名士来说,因为出身、资历、阵营等等关系,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前途,尤其是一些寒门子弟出身的名士,或者没落贵族出身的名士,他们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压迫下,是很难有翻身之日的 。
你怎么看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直是让很多文人为之倾慕的一种风采 。但需要知道的是,其中有真风度,也有假风度 。一些真的名士所作所为自然是让人感觉敬佩,但其实更多的人并没有名士之心,只不过是为了博取时名而故作姿态罢了 。魏晋风度: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装风流说起这个魏晋风度,就不能不说一下魏晋时期的士人,他们之中诞生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叫做“名士”,在之前的汉代和之后的所有朝代里,这一类人或许也有,但绝对没有形成如此的规模和群体 。
这些“名士”不同于传统的士人,他们虽然多数也是接受着儒家的教育,但因为年代不深,汉朝确立儒家正统地位距此也不过三百多年,还有很多庄老、阴阳等学说在流传,就给他们有了广泛接触、学习的机会 。所以,那些即使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点“叛逆”精神,他们并不像后世那样对儒家有一种狂热的心态,所以本身也没有做“圣人”的觉悟 。
“圣”这一概念在古代了不得,那些以苍生为己任的人才会被冠以“圣”的名头,比如上古的尧舜肯定是“圣人”,儒家有“五圣”,李白诗歌那么著名,但“诗圣”的头衔还是被心忧黎民的杜甫摘了去 。所以,魏晋这一时期的文人对于儒家思想有着一种冷静地看待,不想做圣人,于是就成为了稍显“离经叛道”的名士群体 。真的名士,是那种不问是非、只问本心的文人 。
这些名士,尤其是真名士,其实很少有是非观念,倒不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本心选择,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 。我们来说说嵇康 。嵇康这个人是个真名士,做事情多是凭本心 。比如对于当时的高官钟会,嵇康就是一种蔑视的态度,他的死亡和此有关 。话说钟会因为非常仰慕嵇康,得志之后就去拜访他,希望与之建交 。
但嵇康正在树下打铁,对于来访的钟会就当空气一般 。钟会受不了这种侮辱,转身想要离去 。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于是回去就诬陷、谗害嵇康,以致其最终被杀 。从这一点似乎只能看出嵇康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并不能看出其“名士风流” 。那么,嵇康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吗?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想要归附司马家族,嵇康写信与之绝交,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
但是,嵇康虽然自己不出仕,但却让他的儿子嵇邵出仕,并且认定山涛一定会照顾自己的后人 。这就说明嵇康其实也知道出仕的好处,并不是一个“死忠”的迂腐之人,否则就不会让嵇邵出仕了 。但是,他的本性不喜官场,所以才将事情做得那么决绝,完全不计后果 。这就是“名士”和“圣人”、“隐士”之间的区别,他们既没有泽被苍生的大愿,也没有归隐山林的决绝,他们只想顺从着自己的意愿而活 。
那么,假名士是什么样子呢?假名士同样有其“风流”的一面,但其真正的秉性在某些时刻就能暴露出来 。比如那个《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这就是一个假名士 。王朗在当时也有名士的称号,但有一次他和华歆一同逃难,途中遇到了一位求救者,想要搭乘他们的船一同避难 。华歆不同意救助这个人,但王朗认为地方还很宽裕,就希望救助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