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怎么才有副将,步兵/攻城/技能

瓮城之类的设施只有战略要地和京城才有 。攻城的危险在于攻击大城、都城和战略要塞,这些城池有护城河、高墙、瓮城、野战军,攻城方式与州县完全不同,主战场一定是在城下的野战 。专门攻打城门的攻城锤 。实际了古代攻城云梯是这样 。你知道真正的攻城梯是什么样子么?受影视剧的影响大家以为古代攻城云梯是这样的,直接搭个梯子往上冲 。
古代的攻城器械有哪些?
说到这个话题,好些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古代各种爆表的军工科技杰作,无论是战国的云梯,汉代的投石机,唐宋的鹅车,甚至元朝的襄阳炮,无不是同时代全球最高精尖的军工杰作 。但今天要介绍的,却是一款同样领先全球,甚至叫西方殖民强国吃尽苦头的战场神器,它是古代中国军工辉煌的缩影,更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情的注脚——大台湾炮 。
其实“大台湾炮”这个名称,是清朝兵器图书《炮图集》里对这款神器的别称,它的真实身份,是清王朝平定南明台湾郑成功政权后,缴获的十八门重型火炮,多是当时明郑政权积极学习西方铸炮技术,结合中国传统铸炮工艺研发的攻城神器 。虽说以铸炮工艺来说,它与清军使用的红衣大炮一样,都是仿制同时期欧洲的前膛重型滑膛炮,拥有一百毫米以上的体魄,以粗厚的管壁把巨型实心炮弹发射到五公里 。
好似重磅铁拳,攻城掠地十分强悍 。但和南明郑氏政权的“大台湾炮”比起来,清王朝一向洋洋自得的“红衣大炮”,却成了小儿科 。由于明郑政权高度重视火炮作用,且拥有技术高精尖的铸炮团队,与英国等列强的技术交流也十分频繁 。所以在火炮的硬指标环节,也就遥遥领先 。最见证差距的,就是清王朝著名的雅克萨战役 。向沙俄侵略军亮出复仇炮口的清军,祭出了压箱底的高精尖装备“神威无敌大将军”火炮 。
这款清朝“红衣大炮”里的翘楚,开火却碰上了硬茬子,面对俄军土木结构的梭堡工事,竟是猛攻十个月而不克,战事过程异常艰苦 。而同时攻打西方殖民者的堡垒,比雅克萨之战要早23年的另一场东南血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里,南明郑成功攻台大军的“大台湾炮”,却打出了比清军“神威无敌大将军”更好的表现 。南明军面对的荷兰安平古堡,可不是沙俄人那种简易的土木工事,相反是采用糖水调灰的先进工艺,修筑的高十米厚两米的恐怖堡垒 。
其牢固程度即使在十七世纪的世界上也是顶尖 。郑成功也曾因此数月不克,但当他的二十八门“大台湾炮”全数到位,总攻轰然打响后,以荷兰人的记载,仅仅两个小时,号称坚不可摧的安平古堡,就被揍开了二百多个大洞 。如果不是荷兰军反应迅速喊投降,铁定被活活轰死 。这巨大差距,就来自南明“大台湾炮”绝对优势的技术 。清军在对沙俄战争里,最强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也只能发射六公斤的炮弹 。
而“大台湾炮”里重达六千斤的一款,却能发射24磅的铁弹,即使放在全世界,也是绝对的顶尖水准 。面对近代西方洋洋自得的“坚船利炮”技术,至少在南明时代,中国人依然在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 。后来平定了台湾,把这些神器当战利品的清王朝,其铸炮水平,此后却不进反退 。明末先进的铸炮工艺,在之后的康乾盛世年间,竟然大量失传 。
以至于后一辈的铸炮工匠,技术竟还不如前辈 。鸦片战争爆发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造四十门大炮,各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谁知一开炮就炸膛了十门 。曾经辅佐林则徐的学者魏源哀叹说,如此军工水平,莫说碰上近代的英军,就是碰上明末的倭寇,没准也要被打惨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打得更惨的清王朝一度病急乱投医,大学士瑞麟竟然动了把仓库里可以当古董的“大台湾炮”拉出来抗击英法联军的雷主意,理由却很现实——南明留下来的这些炮,比清军现役的火炮强大得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