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怎么用,请给我诸葛恪标上史诗

《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了一节关于诸葛恪的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 。”诸葛恪的聪慧可见一斑 。诸葛恪找死的节奏 。宗室孙峻力保诸葛恪 。诸葛恪年少时非常的聪明 。据《诸葛恪别传》记载:有一次蜀国派出国务卿费祎访问吴国,诸葛恪恶言相讥:“爰植梧桐,以待凤凰 。
252年,孙权临终时传位于10岁的儿子孙亮,又让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辅政,没想到仅一年后,孙亮就设鸿门宴诛杀诸葛恪,并用苇席裹着他的尸身,扔到石子岗,之后又将他全家处死 。诸葛恪,字元逊,是三国名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 。诸葛恪年少时非常的聪明 。
【诸葛恪怎么用,请给我诸葛恪标上史诗】如何评价诸葛恪?

诸葛恪怎么用,请给我诸葛恪标上史诗


如何评价诸葛恪--都是智商惹的祸古时候,某些人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或者想讽刺权贵、针砭时弊,经常借助“童谣”这种古代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主张,预测未来事务,以求造成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比如《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写到街市小儿传唱“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 。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我猜测这就是宋江团队的政治炒作 。
再比如《三国演义》第九回里出现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实就是民间对残暴不仁的董卓的诅咒 。《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了一节关于诸葛恪的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 。”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 。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 。钩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钩络带 。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 。
诸葛恪聪明一世,位高权重,到头来落了个苇席裹身投之乱葬岗的下场 。诚哉斯谣,伤哉诸葛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这个姓氏简直就是智慧的象征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记载: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大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大侄子,论其出身的话算得上官二代 。《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
诸葛恪从小聪明过人,尤其擅长语言表达,深得吴主孙权的喜爱,在吴国属凤毛麟角之辈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记载了这么一节故事:据说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字子瑜)生了一副长脸,很适合当非常6 1节目的主持人 。有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宴乐,一时高兴,想开个玩笑 。酒过三巡,孙权差人牵来一头驴,驴的脸上挂一个字条,写着:诸葛子瑜 。
大臣们哄堂大笑 。跟着父亲去蹭吃大餐的诸葛恪不慌不忙,跪请吴主:“请给我一支笔加俩字 。”诸葛恪接笔写了:“之驴 。”在场的人都开心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在注引《江表传》中,孙权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诸葛恪的聪慧可见一斑 。《管子·大匡》有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三国演义》原文:昔诸葛瑾见恪聪明尽显于外,叹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吴国的资深国务委员诸葛瑾还是有远见的 。
出道太早,经验不足,是诸葛恪的短板 。“少知名 。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 。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 。”诸葛恪大约20岁左右就“拜骑都尉”,汉朝时还没有几品官的说法,问了下度娘,我估摸着起码也是个副厅级吧 。要是换在今天,20岁的孩子,除了乡下凑不齐学费的农家子弟,不得已去工地搬砖或者去富士康上流水线打工,有几个不是还在问父母要生活费的?我真心怀疑国人的能力严重下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