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遐思 八月十五作文

【原创】
八月十五的遐思
文/李乃斌
“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 。”这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以绘画的形式描述古人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情景,他的题画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团圆节的美好时光之中,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他的绘画也成为名画,被世人传颂

八月十五的遐思 八月十五作文


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传说源于远古时期对月亮的祭祀崇拜 。《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夕月之夕”就是夜晚祭祀月亮 。到了唐代,有《唐书.太宗记》曰:“八月十五,中秋节 。”,
八月十五的遐思 八月十五作文


唐代的八月十五,由祭月发展为赏月,让“团圆”成为节日的主题 。八月十五也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兴盛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到了元代末年,才有了吃月饼的习俗 。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月饼做成了圆月型,意为祈祷团圆 。传说八月十五是月亮上兔爷儿的生日,这个神话逐渐演变为习俗 。从明清开始,嫦娥信仰变得更为广泛,吴刚的故事更让人兴奋 。八月十五,除了具有团圆的内涵外,祭祀嫦娥、探寻吴刚、赏桂花成为主角,这种喜庆活动由中国流行到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等国 。
斗转星移,直到今日,每逢中秋月圆之时,仰望月宫,祭嫦娥、寻吴刚、拜月亮、求愿望、赏桂花,已成为民间的一项最有意义的节庆活动 。
八月十五的遐思 八月十五作文


我的家乡在中国北方的周原圣地,那里是周文化的发祥之地 。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周文化哺育我成长 。小时候奶奶讲述月亮、土儿爷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深深的搅动着我幼小的心灵,长大后我目睹着人们祭祀月亮的仪式,陷入了深沉地遐思 。八月十五夜,姣洁明亮的圆月下,思念家乡的圆月和家乡人,已成为在外游子和打工族的一个期望 。
在我的家乡周原,每年的八月十五,男女老少都要去凤凰山下的周公庙举行祭拜仪式 。村子里传承着赏月、玩月、踏月、听月的习俗,人们把思念与美好都寄托于月亮老人,祈求生活幸福,人间平安 。
在我的家乡周原,八月十五月圆夜,家家户户都要用专供祭祀用的木盘,将自制的月饼果品之类的食品恭敬地摆放在木盘内,面对流光似金的明月,然后点燃香和蜡烛、赏月叩拜,敬献月亮,就是在阴雨绵绵的雨季,也从不放弃祭月仪式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夜,我可爱的老母亲,象一个虔诚的祈祷徒,点燃香烛,双手作揖,久久地站立在摆满月饼、果品的大木盘前,毕恭毕敬地向月亮老人三鞠躬,听不清口里不念叨着什么 。记得在那最穷困的年月,老母亲买不起月饼,就用自家鸡下的六个鸡蛋换了两个月饼和四个核桃,有时候,她还用自制的小油饼代替月饼,不管生活多么艰难,祭祀月亮的仪式,从不间断 。在老母亲心中月亮就是她的神,老母亲常说,再困难也不能亏待了月亮他老人家啊……
明月的流动与光影,如美丽的音乐一样,缓缓流淌在老母亲那苍老布满皱纹的脸上,流淌在老人的心间,滋润着老人的心田,似诗如曲,这种精神的力量,让老母亲的一生充满了无限的欢乐与念想,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支撑着她在活人的道路上只知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