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对联赏析 岳麓书院对联最出名的


岳麓书院对联赏析 岳麓书院对联最出名的


走进岳麓书院,最先让人震撼的是山门上苍劲有力的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赏析 岳麓书院对联最出名的】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
对联写于嘉庆年间,书法遒劲醒目,文字虽简而精力绵满,含蕴深厚,使人一见而终身难忘 。那么,这副对联到底好在哪里呢?
初看起来,这副对联是有弊病的 。对联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 。对联有非常严格的规格要求 。上下两比,要意思对称,句式一致,而且上下句的词语要实对实,虚对虚,句中各节奏节腹的平仄要相对,其中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最被看重,通常情况下须仄起平收,即上句的最后一个字须用仄声字,下句的最后一个字须用平声字 。这副对联上句最后一个字“材”,是平声字,下句的最后一个字“盛”,是仄声字 。这叫“失声”,是犯规的 。然而,也不尽然,如果有妙句,则可以破规 。古代优秀的诗词联中,也有“犯规”的情况,而“犯规”处往往是文本中最见骨力处 。如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立”字处应该用平声字,然而“立”字骨气端翔,形象生动,换其他的字,都将影响联句的艺术效果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联一定程度上,也有这种效果:上句收平,平声轻清徐缓,下句收仄,仄声重浊急促,语势从低到高,与联句的内容和感情基本吻合 。
上比“惟楚有材”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惟”“虽”,都是语气助词 。战国时期,齐楚两国彬彬文学,《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那时湖南属于楚国,长沙离楚国的中心不远,后来岳麓书院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是以文化繁荣的楚国作为背景的 。下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的人才鼎盛的局面 。上下两比的意思是:岳麓书院在文化昌隆的楚地环境中,是人才鼎盛中的最鼎盛者 。在极其推崇儒学的古代,以儒学经典中的词语组成“集句”联,不仅含蕴深厚,而且更加显得联句表达的内容非常有分量!
况且,上下两比语意连贯,语气一致 。上比说楚地文化繁荣,并以此铺垫和推高下比 。联句所说内容既是事实,同时也表达了岳麓书院的雄伟抱负,或者不如说是自信 。经典尚且如是说,谁又能说不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