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人过正月十五的习俗与传说 正月十五躲灯

蔚县人过正月十五的习俗与传说宋尚学 蔚州民俗
新春到了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人民文化生活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起于汉代初年而盛于隋唐时期的民俗风情,至今已代代沿传了两千多年,古人亦将之称为“上元节” 。这一节日,是蔚县人继春节之后的又一盛大喜庆节日 。
元宵节在蔚县俗称“过十五”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般持续三天 。从十四开始,十五为正日子,十六“游百病”结束 。这三天当中,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村村堡堡唱大戏,山山川川耍社火,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与欢乐 。

蔚县人过正月十五的习俗与传说 正月十五躲灯


一、唱大戏的习俗
正月十五唱大戏是蔚县人闹元宵的传统习俗 。民间流传着一首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搬闺女来请女婿,外甥小子撵着去;一个馍馍吃不饱,两个馍馍撑倒你” 。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蔚县人正月十五唱大戏时,那种男女老少皆欢乐的习俗 。
蔚县人唱大戏的习俗源远流长 。建国初文物普查时,全县几乎村村有乐(方言读yao)楼,大约七百多个,迄今仍有保存较好的上百个 。乐楼亦叫戏楼,原名歌台,大部分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种类繁多,造型雄伟 。多是卷棚式或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架梁有六柱,柱有明暗,明柱上挂有楹联;木制隔扇将舞台分为前后台,两边设有上下场门,隔扇装饰典雅,造型美观,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两角设有月台,内壁有能工巧匠精心绘着的彩色壁画 。所有乐楼均与村里的庙宇相对而建,有三面戏楼、有穿心戏楼、有排子戏楼……可供多台戏班同时演唱,以便互学相长 。亦有少数大户人家在自个院子中建造乐楼 。由此可见唱大戏是蔚县人的传统习俗 。
蔚县人唱大戏的习俗每年都有好多次,但从其规模之大,戏种之多来讲,过十五唱大戏,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啦 。一般情况下,每天唱两场,上午一场,夜间一场 。有戏班子的村,自己组织演唱;没有戏班子的村,从外地请人唱;条件差的村,请一两名当主角,本村人当配角,凑和着唱 。不管是雇戏班子,还是请主角合唱戏,除管吃住外,多少再给一点零花钱,所有费用均由村民共同承担 。尽管如此,村民们也乐意 。都说:“过年过节的时候,就要红红火火的,热热闹闹的;冷冷淡淡的,黑灯瞎火的日子不好过 。”
过十五唱大戏,通常情况下持续三天 。十五晚上尽量安排重头戏,以示庆贺 。比如:晋剧《秦香莲》《白蛇传》《金沙滩》;蔚县秧歌《借冠子》《小放羊》《顶灯》;蔚县高跷戏《探情郎》《大对化》《翻五更》等 。看戏的人山人海,既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的为了看一场戏,带着干粮走二三十里路也不觉得累 。
蔚县人过正月十五的习俗与传说 正月十五躲灯


二、耍社火的习俗
过十五唱大戏热闹,耍社火更精彩 。白天有《牛斗虎》《跑旱船》《踩高跷》《跑驴》《舞龙》《舞狮》《摔跤人》《独杆轿》《抬阁》《扛阁》《背阁》《老汉推车》《蔚州锣鼓》《蔚州道情》以及蔚县堪称一绝的《晃》等秧歌队形象逼真,动作优美,栩栩如生的精彩表演,围观者如海似潮,途径街头巷尾,处处围得水泄不通 。《晃》是将一根长长的木杆,绑在彩车上,找好支撑点,头起绑坐着一个小孩,身着奇装异服,尾部由经验老道的社火艺人操作,利用杠杆的原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来回晃动 。升高犹如在半天云里,使观看者心惊胆战;降低头起的小孩子可以摘下观众帽子或围巾嬉耍互动,使观看者喜笑颜开 。晚上有用鞭炮制作的焰火表演,蔚县人俗称“放烟花”或“点杆” 。夜间点燃后,天空中色彩斑斓的火花,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把整个夜空点缀得无比美丽多彩 。独特而又地方风味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表演,更是精彩夺目别具一格,是不可错过的地域文化奇观 。民间表演艺人头戴大沿草帽,反穿大皮袄,以便铁花降落顺着羊毛滚下,防止烧烫伤 。当表演者用柳木杓舀起铁水,使劲甩向高高的堡墙壁上,铁水在硬墙上一激,立即变成万颗金星,迸向夜空再落下,形成瀑布一般的落星群 。一勺一勺地向高堡墙上挥洒,一瞬间,万树花开,变幻无穷,绚烂至极!观看者无不拍手称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