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听的十大交响曲 好听的交响乐名曲欣赏经典( 二 )


用心体会这部交响曲中纠错压抑的痛苦感情 , 我们不难挖掘到他隐忍而又深沉的责任心 。勃拉姆斯最终用理智克制了对克拉拉的感情 , 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埋葬在绝望的思念里 , 这是一种更加伟大的感情 , 源自一颗感恩的心 。
20世纪上半叶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是公认的勃拉姆斯交响曲的权威演绎者 , 所录的《第一交响曲》版本非常多 , 1951年指挥北德广播电台管弦乐团版尤其著名 。
7、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恬淡自然的生活心态
在西方音乐史上 , 不少音乐家都创作过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音乐 。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田园》就是最佳代表 。聆听《田园》是一段非常愉悦的精神之旅 , 宛如品味一首首古代的山水田园诗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 有着“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般的恬淡超逸;第二乐章“在溪边” , 音乐舒缓宜人 , 有着“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般的素净空灵;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 , 生活气息浓重 , 有着“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般的质朴亲切;第四乐章“暴风雨”描写夏日突如其来的暴雨 , 有着东坡“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般的明快豪放;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刻画雨后初晴的喜悦心情 , 用“暑雨初收体为轻 , 远山尽出眼偏明”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
田园是贝多芬交响曲中最温情舒缓的作品 , 温和派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被美国TAS评为发烧名片 , 为此曲最佳版本之一 。
8、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在劫难逃的宿命感
西方美学家常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范畴归纳艺术作品 , 这和中国古典美学对举的“阴柔”和“阳刚”之美其实是一致的 , 以音乐为例:莫扎特、门德尔松、亨德尔、维瓦尔第、罗西尼等人的弦乐作品多给人行云流水、委婉含蓄的优美感;反之 , 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则充斥着无尽的挣扎和冲突 , 有着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 , 这种内在的音乐张力已经超出了作曲家的个体局限 , 直探人类心灵深处共通的一种恐惧感 。
《悲怆交响曲》就是“崇高”作品的典型 , 描写了人生的恐怖、绝望、阴郁、压抑 , 悲观 , 当时(1893年)精神濒临崩溃的老柴已经感觉到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 , 这种深深的无望已经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 , 现在听来仍然有“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染力 。
这部伟大作品的“最佳版本”众说纷纭 , 富特文格勒版、Fricsay版、伯恩斯坦版、梅纽因版等等都有过人之处 , 考虑到入门者的接受程度 , 特别推荐穆拉文斯基1961年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 。
9、马勒《大地之歌》——灵心善感的诗人气质
马勒是最具东方诗性特质的西方音乐家 , 不仅仅是因为那部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德文版(包括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的作品)为歌词写作的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更在于他拓宽了交响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 , 转而探索人类的“内宇宙”:无涯无际、扑朔迷离的心灵深处 。
马勒的音乐有着非逻辑的感性跳跃、多义性的隐晦意境、朦胧窈渺的独特美感和中国古代诗人灵心善感的气质非常的吻合:如果说李白和贝多芬有着某种神似之处 , 那么马勒和李商隐简直可以跨时空对话!两人作品中的那种忧郁和神经质都来自于内心深处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 , 因为两人都经历了太多生命的不幸 。
布鲁诺·瓦尔特是马勒的学生和挚友 , 也是马勒作品公认的权威演绎者 , 他先后录制过多次《大地之歌》 , 有兴趣的烧友不妨对比看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