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

青海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省份 , 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的地区 。在青海省土地上生活着汉族 , 藏族 , 回族等等许许多多的民族 , 这些民族文化也造就了青海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民族文化互相学习 , 融合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艺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海的建筑文化 。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 , 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 。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 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 。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 ,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其质量、规模、形式和装饰都有新的改进 。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 , 用木棍做支架 , 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 。中间开口 , 长约1米左右 , 宽20公分 , 用以采光和排气 , 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房内面积一般为12—20平方米不等 , 其下四周用草泥或土坯块、个别帐房用石块砌成高约50公分的矮墙 , 沿矮墙堆放青稞、酥油袋及牛粪燃料等 。帐房较矮 , 净高一般只有1米5至1米8左右 , 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 , 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 。
帐房陈设简朴 , 地上铺羊皮或毛毡 , 以供坐卧 。除了居住帐房之外 , 还有经堂帐房、接待帐房、议事帐房、学校帐房等 。其状有人字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长方形等 , 其活动面积可容十余人至五六十人 , 最大可容纳近百人 。帐四面白布之上饰以宗教意义的图案 , 如金鹿法轮、梵文及云纹等 , 制作精细 , 非常考究 。室内陈设华丽、古朴 。部分居住帐房和经堂房前设各色布幡 ,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 , 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 , 大都建在背风向阳 , 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 。为石木作 , 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 , 墙厚80-100公分 , 外形坚实、稳重、粗犷 , 其形似碉楼 , 一般称为“碉房” 。
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 , 楼上住人 , 房内把最好的一间作为佛堂 , 其旁是卧室和厨房 , 有个别小的碉房是厨房和卧室同一间 。门窗小排列不整齐 , 室内采光差 。屋顶为平顶 , 草泥面用石磙压光 , 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 , 碉塔式碉房 , 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 , 个别有四层 , 四周高墙封闭 , 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 , 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 , 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层碉房之上局部突出两三个房间 , 多作为经堂、佛堂之用 , 其上做坡屋顶 , 形成顶点 , 示为塔状 。它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建筑 , 多是过去百户、千户头人的住居 , 以示威严 , 有至高无上之感 。
在青海东部盛产小麦、蚕豆、土豆等农作物的田野中 , 在笔直的白杨树丛中 , 点缀着疏落的农民住居——“庄窠” 。那朴实的外形 , 碧绿的树木 , 翻起的麦浪 , 交织的水渠 , 黄土的小径 , 相互衬托、渗透 , 构成了青海农村特有的风光 。

推荐阅读